“这才叫活力!”山东济宁,一小伙儿因考研失败,垂头丧气的想把书都卖了,谁料,他妈妈说:“别卖了,我留着看看!”哪成想,妈妈竟然考上了。 小伙儿叫李阳,今年24岁,去年夏天从本地一所二本院校毕业,没找工作,一门心思扎进了考研复习里。他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考去省会的重点大学,圆自己高中时没实现的梦。 为了这事儿,他在出租屋里待了整整一年,每天早上六点起,晚上十二点睡,桌上的真题刷了三遍,笔记记满了五个厚本子。考前那阵子,他甚至因为压力大,连续一周失眠,靠喝安神茶才能勉强睡几个小时。 可成绩出来那天,他盯着屏幕上“总分342,差国家线11分”的数字,整个人都垮了。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待了两天,再出来时,眼睛肿得像核桃,抱着一摞考研书就往阳台走,打开二手交易平台,手指抖着编辑文案:“考研资料全出,真题、笔记、教材都有,便宜卖,不想要了。” 李阳的妈妈张慧,今年50岁,是社区里的网格员,平时负责登记居民信息、调解邻里矛盾,活儿不重但琐碎。 她年轻时学习好,可当年家里穷,弟弟还要上学,她高中毕业后就主动辍了学,进工厂打工贴补家用。 这些年,看着身边朋友的孩子陆续考上大学,她心里总有点遗憾——当年要是能再坚持一下,是不是人生就不一样了?那天她下班回家,看见儿子蹲在阳台角落,对着一堆书发呆,眼圈还红着,心里立马就明白了。 她走过去,没说“别难过”“下次再考”这种客套话,只是拿起一本《考研英语真题》翻了翻,轻声说:“别卖了,我留着看看。” 李阳愣了一下,以为妈妈是想留着给他下次复习用,叹了口气没反驳,却没料到妈妈是真的想自己考。 从那天起,张慧的生活彻底变了样。每天早上五点半,她比平时早起一个小时,在厨房煮上粥,就拿着英语单词书坐在餐桌旁背;白天在社区上班,趁居民不多的间隙,就掏出手机看考研政治的知识点视频; 晚上等李阳睡了,她就把客厅的小台灯打开,趴在茶几上做数学题,草稿纸一张接一张地写,遇到看不懂的题,就用手机拍下来,第二天早上问李阳。一开始李阳还觉得不可思议,跟妈妈说:“妈,您都这岁数了,折腾这个干啥?” 张慧却头也没抬,手里还在算题:“我这辈子没上过大学,现在有时间了,想试试呗,就算考不上,多学点东西也不亏。” 张慧备考的日子比李阳当年还辛苦。她记忆力不如年轻人,一个英语单词要背十几遍才能记住,有时候早上背会了,晚上又忘了; 数学里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对她来说更是像“天书”,有次她对着一道题琢磨了两个小时,还是没弄懂,急得偷偷抹眼泪。李阳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 有天晚上,他看见妈妈趴在茶几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支笔,台灯下的头发里藏着好几根白发,他突然就鼻子一酸。从那以后,李阳不再整天消沉,每天晚上会主动坐在妈妈旁边,帮她讲数学题,陪她一起背单词。 有时候母子俩能学到半夜,张慧会给李阳泡杯热牛奶,李阳会帮妈妈把记不住的知识点抄在便利贴上,贴满冰箱门——这样妈妈做饭的时候也能看。 考试那天,济宁下着小雪,李阳特意请了假,陪妈妈去考场。进考场前,张慧攥着准考证,手有点抖,李阳把暖手宝塞到她手里:“妈,别紧张,就当平时做题了,我在这儿等你。” 三个小时后,张慧从考场出来,脸上带着笑:“还行,大部分题都见过,应该能行。”成绩出来那天,张慧不敢自己查,让李阳帮她输身份证号。 当屏幕上跳出“总分368,超过国家线35分”的字样时,张慧愣了几秒,突然就哭了,李阳也跟着红了眼,抱着妈妈说:“妈,您太厉害了!” 现在,张慧已经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要去省会读在职研究生。社区里的邻居知道了,都来给她道喜,说她是“社区里的励志榜样”。 李阳也重新振作起来,决定再考一次研,他说:“我妈都能做到,我没理由放弃。”其实张慧的故事,不是说考研是唯一的出路,更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去跟风考研。 它真正打动人的,是一个50岁的妈妈,敢顶着“年龄大”“记性差”的压力,去追逐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是她没靠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给儿子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重新开始的勇气。 生活里,我们总爱给自己设限:“我年纪大了,学不会了”“我失败过一次,肯定不行了”。可张慧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里有劲儿,只要肯坚持,不管多大年纪,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能活出自己的活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高三强度大还是考研强度大?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