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连发两道制裁,背后藏着什么算盘? 最近,特朗普政府接连对中国动手,先是8月22日以“数据安全风险”为由,禁止中企参与美国海底电缆供应链,紧接着又把13家中国实体和8艘船只列入制裁名单,理由是“协助伊朗运输石油”。这波操作看似突然,实则暗藏玄机——美国正在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套路,试图搅乱全球能源格局和科技产业链,顺便给中国“贴标签”。 先看第一道制裁:禁止中企参与海底电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理由冠冕堂皇,说什么“防范数据风险”,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给华为、中兴等企业设绊脚石。要知道,海底电缆是全球互联网的命脉,美国此举既想切断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又想巩固自己在数字基建领域的主导权。更狠的是,第二道制裁直接瞄准伊朗石油贸易,把中企和港企一锅端,冻结资产、限制交易,表面是“打击伊朗”,实则是给中国找麻烦——毕竟中伊合作早成了美国的心病。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一方面,通过制裁削弱中国在能源和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伊朗牌”给盟友洗脑,逼欧盟、日本等国选边站队。但美国的如意算盘没那么容易打响。中方早已不吃这套,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当场怼回去:“单边制裁非法无效!”更关键的是,中国和伊朗早就搞起了“去美元化”合作,用人民币结算绕过美元体系,美国的制裁就像隔靴搔痒。 有意思的是,欧盟也不甘示弱。冯德莱恩8月23日大放厥词,把中国说成“共同威胁”,试图配合美国搞“小圈子”。可欧盟自己日子也不好过,一边要讨好美国,一边还得防着中国市场缩水,这种“夹心饼干”心态,估计让德国总理朔尔茨都睡不好觉。 说到底,美国的制裁本质是“新门罗主义”的翻版——把全球当自家后院,谁不听话就制裁谁。但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过去那个“任人拿捏”的角色,反而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弯道超车,让美国焦虑到失眠。 你怎么看?美国的制裁真能打压中国,还是只是自取其辱? 特朗普制裁 中美博弈 国际局势 去美元化
特朗普这盘棋,起手就臭。先摆架子,放话“九三阅兵期间不访华”,像是握着主动。
【23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