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5年四川拥有百亩田地的地主,每年净收入为多少呢?答案是1068银

运赛过去 2025-08-24 23:25:23

1931-1935年四川拥有百亩田地的地主,每年净收入为多少呢?答案是1068银元。而同期国民党军中校营长的到手军饷,每年为1200银元,比拥地百亩的地主年入还多。 1931年到1935年间,四川拥有百亩田地的地主,在扣除雇工工资、种子成本和各种税费后,每年净收入大约是1068银元。这些地主主要靠出租土地或雇人耕作获得收益,但实际到手金额有限,因为农业产出受天气和市场影响大。同期,国民党军中校营长的到手军饷每年为1200银元,这比百亩田地地主的年收入还高出一些。中校营长属于中层军官,他们的薪饷结构包括基本工资和补贴,但1932年起实施的国难饷章导致各级军官薪水打折,中校每月从原170银元减到100银元,全年计算仍高于地主所得。 自耕农在四川拥有百亩田地的情况下,每年净收入大约496银元,他们自己耕作土地,节省了部分租费,但劳动强度高。半自耕农的净收入更低,只有189银元,他们部分租地部分自有,收益不稳定。佃农租百亩田地,每年净收入仅120银元,每亩平均收益约1.2银元,这反映了租佃制度的压榨性。国民党军士兵的薪饷与这些农民形成鲜明对比,下士到上士的国难薪饷每月11到15银元,二等兵到上等兵每月7到8.5银元,一年下来,佃农的净收入仅与下士相当。 军官与士兵的薪饷差距巨大,正常发饷时,上将每月800银元,中将500银元,少将320银元,上校240银元,而士兵只有10到20银元,最高差距可达80倍。国难饷章后,上将减到240银元,中将200银元,少将160银元,上校120银元,少校80银元,上尉50银元,中尉40银元,少尉30银元,但高层军官仍远超基层。1930年代前半期,四川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地主和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依赖作物产量,而军饷虽打折,却有固定发放,这让中层军官的生活条件优于普通地主。 这种军民收入差异源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政策,军费开支占大头,导致农村税负加重。地主虽有土地,但扣除开支后剩余不多,自耕农和佃农更是勉强维持温饱。军中基础军官的薪饷虽高于农民,却远低于将官,这加剧了军队内部不平等。整体上看,1930年代四川的农业收入水平反映了全国农村经济的困境,农民群体在军阀和中央双重压力下,生活艰难。

0 阅读:66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