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米莱是个好例子,能说明为何大多数人在A股赔钱
最近股市很热,我可以肯定地说,虽然热火朝天,但不好赚钱,甚至赔钱会很吓人。
我们在股市想赚钱,其基础是“认知能力”。普通股民很难长期赚到超过认知能力的钱,运气好赚到的,也会因为贪婪恐惧而还回去。
认知能力是啥?我琢磨股市很长时间,算有些心得了。相信一个事,然后这个事实现了,这是最基本的。真的认知能力,需要在事情实现之前,重仓投入,然后收获成果。这种“逻辑、行动、收益”的闭环,就是认知能力。重复很多次,在股市就明白了。
例如,有些人就说“美股永远涨”,然后就投了,还真就赚了。美股提供了一些简单的认知逻辑,最简单的就是傻瓜投资标普500,胜过对冲基金经理,在过去16年都是如此。
但A股有没有这种好事?很可惜,没有。中国股市逻辑非常复杂,还经常变。可以断定,A股是全球最难炒的股市。原因很复杂,但现象就是这个。曾经翻多倍的老手,忽然变得不会炒一样大赔,这种事并不罕见。牛人开了私募,业绩很差的多得是。
这和阿根廷米莱有啥关系?这是认知问题,要学会变通。
“米莱是个只会理论忽悠的大傻叉。还是反中的坏人。米莱会把阿根廷坑很惨。”这是一种认知,在中国很流行。2023年米莱上台,我一开始的直觉也是这个。
但是,就和A股有牛熊转换一样,你不能一直说A股就会熊到底。我在上证3000点以下,给出了转牛的充足理由,有数据支持,150万亿居民银行存款、低利率、沪深三百高分红,理由很多,经常说。后来,果然就熊转牛了,即使按我演示的抄底沪深三百指数基金,涨得最慢的,也有32%的利润了。我拿沪深三百说事,是因为它逻辑简单易懂。个股和板块当然能赚更多,如我早就关注的创新药,但这个复杂说不清,跌一下可能就心理崩溃受不了。
同样的原理,我会动态地看米莱,不是坚持观点。看了阿根廷的经济数据以后,我很早就确认了,米莱的套路是对的。然后就和唱多A股港股一样,改唱多米莱了。
现在,米莱是真的牛起来了。你可以说他不行,但也得承认出乎预料,阿根廷有些经济数据还可以,起码比想象得好多了。如果你永不改变观点,那连米莱都不如了,他对中国还灵活地改了。
如果人不会尽早改变观点,在A股就容易赔钱。3000点以下你说熊市,3200点还是熊市思维,3400点还不承认。到3800点,你才改变观点说是牛市要入市,但这时A股已经很难炒了。我拿个最简单的沪深三百指数基金,一般人就很难搞过,甚至会赔钱。
用户16xxx40
新闻媒体给的信息很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