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国一名院士,拒绝国外的高薪,选择回国帮国家攻克计算机芯片的难题,却被柳传志踢出局,现在年过八十的他,依旧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1939 年倪光南出生于宁波镇海,大学毕业后的他直接扎进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参与研制中国首批大型电子管计算机 “119 机”,为 “两弹一星” 工程提供算力支持。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他受邀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客座研究员,手握教授级待遇和自主研究权,可看着国内科技领域的 “卡脖子” 困境,他心里始终不踏实。 1978 年,他毅然回国,把攒下的钱几乎全换成科研设备带回祖国,只因为他认定 “弱国无尊严,只有科技自立,国人才能挺直腰杆”,而计算机汉字处理、芯片技术正是中国必须突破的难关。 1984 年,45 岁的倪光南应柳传志之邀,加入当时还叫 “新技术发展公司” 的联想,出任总工程师,那时的联想亏损严重,还是倪光南带着团队啃下了硬骨头。 他主持研发的 “LX-80 联想式汉字系统”彻底解决了电脑中文处理难题,首创的 “联想式输入” 让汉字能顺畅在电脑上使用。 这款技术在首届北京计算机展就拿下 300 万元订单,1985 年推出的联想汉卡更是热销 16 万套,赚回超亿元利润,不仅帮联想站稳脚跟,更把中国计算机带入了 “汉字时代”。 此后几年,在他的技术引领下,联想从推出自主主板到造出中国首台 486 微机,再到 1995 年实现年销 10 万台电脑、销售额 50 亿元,靠 “技术驱动” 走出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90 年代初,他坚持 “技工贸” 路线,认为企业该把重心放在核心技术上,1994 年更是提出要投巨资研发自主芯片,建议在上海建芯片设计中心。 他深知,没有自己的芯片电脑产业永远是 “组装加工”,早晚会被别人卡脖子,但时任总经理柳传志更倾向 “贸工技”,主张先靠组装销售抢占市场,反对在芯片上大规模投入。 路线之争逐渐升级,倪光南因对部分决策提出质疑并向上反映,1995 年 6 月被解除总工程师和董事职务,1999 年正式被解聘,面对公司提出的 500 万元补偿他拒绝了,只留下一句遗憾:“我不后悔,就是没能让中国芯片早一点站起来。” 2001 年,他和商人李德磊一起创立方舟科技,想继续攻关国产芯片,他不仅投入心血,还动用院士津贴,靠个人声望为公司争取到 2000 多万元风险投资。 同年,“方舟 1 号” 嵌入式芯片问世,0.25 微米工艺、性能比肩国际同类产品,一度让国产芯片看到希望。 可没想到,项目主导者李德磊后来把重心放在靠政府采购牟利,市场遇阻后又转向房地产,最后远走他乡,加上当时国产 Linux 系统生态不完善,“方舟” 芯片难以推广,2006 年公司濒临破产,倪光南为此向科技部 “负荆请罪”,说自己 “看走了眼”,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放弃对国产芯片的信心。 这些年,他始终活跃在科技一线,哪怕年事已高,还在为芯片自主创新四处呼吁,如今 80 多岁的他生活过得格外简朴,配偶已故,子女在国外。 他把中科院分配的八楼无电梯旧房出租,自己租住在一楼,每月要贴 4000 元租金,靠 1 万元左右的退休金生活,日常靠小时工帮忙做饭。 这种清贫和昔日联想伙伴们的财富形成鲜明对比,可他从不在意:“我这辈子没图过钱,就想让中国在芯片上挺直腰杆,让后人不用再受‘卡脖子’的气。” 倪光南的一生早已超越个人的荣辱得失,他的 “技工贸” 理想或许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显得 “超前”,可如今美国对中国芯片的封锁,恰恰印证了他当年的远见。 他被踢出局的遗憾、方舟科技的失败都是中国科技自主路上必须付的 “学费”,而他八十岁仍未停下的脚步体现出了中国科技人对 “自主” 的执着,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突破 “卡脖子” 困境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坚守与牺牲。
“卖国求荣”的算力买办!前脚国家网信办刚就H20芯片后门问题约谈英伟达,后
【292评论】【8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