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3岁被亲生父亲卖到风月场,新中国成立后,她将四百万大洋和一百七十两黄金的字画捐给故宫博物院。 1938年的北平,一场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幅晋代书法作品《平复帖》,这幅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古字画标价240万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几千万元,竞拍者中有日本古董商,也有欧美收藏家,但最终被一位中国商人以高价拍得。 这位买家叫张伯驹,盐业银行的大股东,也是著名的收藏家,很少人知道,在他身边还有一位女子默默支持着他的收藏事业,她叫潘素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 潘素原名潘白琴,祖父是清朝状元潘世恩,但到了她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得厉害,父亲潘伯寅嗜赌成性,几年间败光了祖上留下的田产房屋,最后竟然要卖女儿还债。 1915年,13岁的潘白琴被父亲送到上海的一家歌舞场,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地方名义上是娱乐场所,实际上却是另一个世界,小小年纪的她不得不学习琵琶、昆曲,为客人表演。 好在潘白琴天资聪颖,琵琶弹得极好,昆曲也唱得有模有样,她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种技艺,几年下来她成了场子里的头牌,许多文人雅士都慕名而来。 1935年,张伯驹因为朋友介绍来到这里听曲,当时的潘白琴已经33岁,正是最有韵味的年纪,她一曲《霸王别姬》唱得荡气回肠,张伯驹当场就被震撼了。 张伯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对古典文学和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看出潘白琴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而是真正懂艺术的人,两人很快就成了知音。 当时潘白琴已经有了婚约,对象是国民党军官藏卓,但她毅然选择了张伯驹,哪怕因此被软禁在房间里也不后悔,张伯驹得知后想尽办法营救,最终帮她脱身。 1936年,两人在天津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潘白琴从此改名潘素,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张伯驹发现她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便请来名师专门指导。 潘素学画很用功,每天练习八九个小时,从工笔花鸟到写意山水,她都认真学习,张大千看过她的作品后赞叹:“技法精湛,有古人风韵。” 1940年代,潘素的画作已经小有名气,她的花卉画色彩淡雅,构图精巧,在当时的画坛获得好评,一些外国友人访华时,她的作品还被选作礼品赠送。 与此同时张伯驹的收藏事业也越做越大。除了《平复帖》,他还收藏了《游春图》《上阳台帖》等国宝级文物,这些收购往往需要巨额资金,有时甚至要变卖家产。 1941年,张伯驹遭到特务绑架,对方要求300万大洋赎金,潘素焦急万分,但她坚持不卖一件藏品。她四处筹钱,最终将赎金谈到40万,才救出了丈夫。 这次经历让夫妻俩更加珍惜彼此,也更加坚定了保护文物的决心,他们知道这些古代艺术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绝不能流失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夫妇面临一个重大选择: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该如何处置?一些港台收藏家出高价收购,但他们都拒绝了。 1956年,潘素和丈夫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将收藏的精品全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平复帖》《游春图》等八件珍品,无偿交给国家。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要知道这些文物每一件都价值千金,全部捐掉相当于把一座金山送人,但潘素说:“这些宝贝属于全体中国人,不应该私藏。” 故宫博物院为此专门举办了展览,展出张伯驹夫妇捐赠的文物,潘素的画作也在展览中亮相,她从风尘女子到艺术家的传奇经历感动了很多观众。 晚年的潘素专心于绘画创作,作品越来越有个人风格,她的山水画既有传统功底,又融入现代审美,在画坛享有盛誉。许多美术学院都请她去讲课。 1992年,潘素因病去世,享年77岁,她的一生跌宕起伏,从没落贵族的女儿到风尘女子,再到收藏家和画家,如今走进故宫博物院,那些镇馆之宝中就有潘素和张伯驹夫妇捐赠的珍品,《平复帖》依然是书法爱好者必看的经典,《游春图》的青绿山水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信源:张伯驹与潘素:完美的婚姻,是彼此的成全. 中国吉林网
13岁女孩走了,跪行拾荒的胡雷哭了:我把她当亲姑娘刚刚刷到胡雷的视频,他蹲在地
【1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