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被活埋!”英伟达总裁失控咆哮,H20禁令的万亿赌局曝光。 当黄仁勋咆哮出“这不仅是150亿美元的损失,是活埋!”时,他哀悼的或许不只是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其悲愤的核心,正是那枚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H20芯片。 这件产品从诞生起就充满矛盾,最终沦为地缘政治的祭品,H20芯片的悲剧,始于其设计的原罪。它并非技术驱动的产物,而是一个政治妥协下的怪胎,试图在华盛顿的出口管制红线与中国市场的性能渴求之间维持脆弱的平衡。 为了合规,英伟达大刀阔斧地将其性能阉割至旗舰H100的15%至30%之间,并将内存带宽精准地卡在4TB/s的门槛之下。 这种“外科手术式”的削弱,造就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对于追求前沿AI模型训练的中国客户,H20仅有148Tflops的算力已然落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对于英伟达自身,这又是一款在利润和声誉上的双重倒退。 最终,中国官媒“不先进、不安全、不环保”的评价,为这款妥协品的市场价值判了死刑。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胜利而设计,仅仅是为了幸存,这种先天不足注定了商业上的失败。 如果说性能孱弱只是商业失策,那么被强制植入的监控后门,则彻底摧毁了H20作为商品存在的根基信任,在美国《芯片安全法案》的强制要求下,每一枚H20芯片都内嵌了追踪定位模块。用户数据被默认导向新加坡的服务器,而五角大楼则保留着实时调阅乃至远程关闭的最高权限。 这枚“数字特洛伊木马”的风险并非危言耸听。《人民日报》的檄文揭露了其潜在的毁灭性,从瘫痪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到锁死手术台上的医疗设备。硬件工程师的拆解更是提供了铁证,显示其控制模块深度嵌入PCIe控制器,即便在设备休眠状态下也持续发送定位脉冲。 面对中国的《数据安全法》第31条与国家安全的红线,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网信办依据该法约谈英伟达,从法律层面彻底否定了这款产品的合法性。当一个计算工具被异化为悬在用户头顶的“断头台”,它便彻底失去了市场,沦为人人避之不及的危险品。 华盛顿最终还是对H20举起了屠刀。2025年4月生效的无限期禁令,以及要求英伟达上缴15%在华收入的“数字殖民税”,本意是彻底锁死中国AI产业的咽喉,这一系列极限施压,却戏剧性地成为了中国算力自主化的最强催化剂,亲手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掘好了坟墓。 禁令创造的巨大市场真空,迅速被严阵以待的本土力量填补。华为昇腾910B以560Tflops的算力,在性能上对H20形成碾压之势,其“超节点”技术更在训练效率上反超英伟达方案20%,同时能耗降低了40%。 紧接着,一场颠覆性的价格战爆发。售价7万元的昇腾910B与仅售4.8万元的寒武纪思元590,以低近四成的价格杀入市场。这迫使曾高度依赖英伟达的腾讯、阿里等巨头,为保障供应链安全而毅然转向国产方案。 更致命的是生态壁垒的瓦解。华为开源的MindSpore框架与燧原科技的OpenML编译器,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吸引了超过十万名开发者。 这意味着英伟达最引以为傲的软件护城河正在被绕过和替代。当中芯国际的N+2(14nm)工艺实现稳定量产,中国算力自给率从34%飙升至82%的预测正加速成为现实。 黄仁勋“中国不能买的,终将学会自己造”的警告一语成谶。历史的韵脚再次响起:英国对蒸汽机的禁运,催生了美国的工业革命;华盛顿对石油的封锁,激发了德国的煤制油技术。今天,芯片铁幕的裂缝处,喷涌出的正是中国算力产业的新生之光。 英伟达的万亿赌局,最终的结局是为自己培养了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而美国失去的,不仅是市场,更是定义未来技术标准的权杖。
美媒:英伟达暂停生产H20晶片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