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授韩学杰因当众表示不收外籍学生,而遭到了猛烈批评,纷纷指责她不太大度,可当

波览历史 2025-08-23 05:18:11

中医教授韩学杰因当众表示不收外籍学生,而遭到了猛烈批评,纷纷指责她不太大度,可当她说出真相后,没想到所有人都表示支持.....   2022年,一场关于中医传承的争议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韩学杰在一次公开讲座中明确表示,自己的团队不再招收外籍学生,这个决定立刻引来了不少非议。   有人说她太小家子气,觉得学术就该无国界,作为知名中医专家应该大方分享。但当韩学杰把心里话讲出来后,那些批评声很快就变成了理解和支持,这背后藏着中医传承的深层难题。   韩学杰可不是普通的中医大夫,作为沈氏女科第二十代传人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她从医二十多年,在高血压治疗领域摸索出了独特的"九法五径"诊疗思路。   这些看似专业的方法,其实饱含着中医代代相传的智慧,比如强调"用药无毒"保护患者身体,注重"给邪出路"帮病症找到排解途径,这些都不是课本上能简单学到的知识,而是需要在临床中慢慢感悟的门道。   对韩学杰来说,中医不只是开药方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中国人对健康的独特理解,比如讲究"痰瘀同治",把身体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   让她下定决心拒绝外籍学生的,正是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教学困境。   几年前,韩学杰曾接待过一名日本留学生,起初她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医理论,耐心指导对方的学习。   但随着接触增多,她发现这位留学生对具体病症的辨证施治并不关心,反而反复纠缠于某个特定的药方,甚至提出一些违背中医配伍原则的要求,希望韩学杰能修改药方成分以便商业化生产。   当被追问原因时,对方终于坦言,是想将药方带回国内进行商业开发牟利。这种将中医视为牟利工具的态度,让韩学杰深感震惊和愤怒。   这次经历让韩学杰意识到,中医传承中存在着特殊的风险。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中医的很多精髓藏在口传心授的经验里,包含着历代医家积累的智慧。   这些知识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获取,很容易被剥离文化内涵和临床经验,变成简单的商业产品。   更让她担忧的是,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技术泄密事件屡有发生,2023 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 "香菇多糖技术秘密侵权案" 就是典型例子。   江苏某制药公司将合作获得的香菇多糖提取技术擅自转让,导致包含道地药材采摘时间、地点等核心秘密的技术外泄,最终法院判决赔偿 2000 万元。   这个案例印证了韩学杰的担忧并非多余,中医药技术不仅是医学财富,更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知识产权,一旦被不当利用,损失难以估量。   此外还有文化隔阂这一层原因,现在很多中医术语翻译成外文时都变了味,比如把"龙骨"直译成"龙的骨头",外国人哪知道这其实是入药的化石;"失笑散"被译成"失去笑容的药粉",完全丢掉了"药效好到让人惊喜"的原意。   这些翻译笑话背后,是中医里那些和中国哲学、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理念,很难被外国学生真正理解。   韩学杰常说,教外国学生就像教没吃过川菜的人做麻婆豆腐,他们可能学会放辣椒,却体会不到"麻中带鲜"的微妙平衡,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根本不是那个味儿。   作为长期参与中医教育的专家,韩学杰太清楚中医传承的特殊性了。教育部中医教指委早就强调,中医药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因为中医里的生命观、健康观,都是从中国人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不像学数学公式,记住就能用,而是需要对中华文化有深入的理解。   比如她治疗高血压时讲究"分期调治",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人用药思路完全不同,这种灵活变通的本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根本学不会。   韩学杰觉得,与其让外籍学生学个半吊子出去误人误己,不如先把国内的传承做好,这才是对中医负责的态度。   其实韩学杰并不是反对中医走向世界,她只是觉得文化传播得一步一步来。这些年总有些国外机构把中医当成赚钱的工具,拿着一知半解的知识搞商业开发,不仅丢了中医的魂,还可能因为用药不当害了人。   她见过有人把讲究"中病即止"的中药当成保健品长期服用,结果伤了脾胃,这就是没学到中医"过犹不及"的智慧。韩学杰拒绝外籍学生,正是不想让自己毕生钻研的学问,变成别人眼里可以随意拆解的商品。   当韩学杰把这些顾虑讲清楚后,大家终于明白了她的苦心。网友们开始讨论,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盲目开放,而是要先保护好自己的精髓。   就像教外国人写毛笔字,得先让他们理解汉字的美感,而不是只教怎么握笔。韩学杰的坚持,其实是在守护中医最珍贵的东西,那些需要用心体会的经验,那些和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智慧。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