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长、蒋介石曾孙——蒋万安直接把话撂下了!8月14日,他当着媒体的面斩钉截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22 11:45:07

台北市市长、蒋介石曾孙——蒋万安直接把话撂下了!8月14日,他当着媒体的面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绝对不可能去选下一任国民党主席。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台湾政坛的湖面,激起的涟漪里,藏着国民党当下最棘手的困局。   10月18日的党主席选举临近,朱立伦交棒的风声早已传开,可党内却像被抽走了主心骨。卢秀燕在台中凭“妈妈市长”的口碑稳坐民意支持率榜首,却明确表示要做完任期。 侯友宜在新北、张善政在桃园,都对着烫手的党主席位子沉默;胡志强、郝龙斌等老将被点名时,支持者寥寥,年轻人更是对这些旧面孔提不起兴趣。 赵少康急得列出备选名单,蒋万安的名字赫然在列,可他一句“只盯台北市政”,直接让这份名单成了空文。   这场景让人想起2024大选后的国民党。那时朱立伦面对败绩,党内吵成一团,基层党员流失速度比民调下滑还快。如今党员数已跌破百万,年轻人占比不到两成,连选举经费都要掰着指头算。 更要命的是7月23日的立委罢免投票,江启臣、颜宽恒这些中部“铁票区”出身的要角,竟被民进党搅得悬在半空。 谁都清楚,此刻接下党主席位子,就得立刻冲到罢免反击的前线,赢了是应该,输了就是千夫所指,搞不好还会让本就松散的党进一步分裂。   蒋万安的精明,藏在他这几年的布局里。从立委时期靠犀利问政积累名气,到当市长后推动大巨蛋完工、加速都市更新,台北市民给他的满意度常年超六成,比国民党整体民调高一大截。 双城论坛上那句“愈严峻愈交流”,既延续了马英九时代的两岸基调,又避开了民进党“亲中”的攻击,不用党主席头衔,照样把两岸关系牌打得滴水不漏。 台风“丹娜丝”来袭时,他批评当局“只搞政治不救灾”,接地气的表态让民众点头,这些都是他攒下的政治资本。   党内不是没有跃跃欲试的人。郑丽文第一个喊出“卢秀燕不选我就上”,这位以“蓝营孤胆”著称的立委,过去总在议场冲锋陷阵,可她的激进风格在党内非主流,这次表态更像为了刷曝光。 张亚中、孙健萍等边缘人物早早宣布参选,却连基层党员的注意力都吸引不了。他们争的或许只是个名头,而蒋万安避开的,是一个需要立刻填坑的烂摊子。 国民党现在缺的不是主席,是能凝聚共识的方向,是让年轻人愿意加入的理由,是在两岸议题上不再摇摆的底气。   其实蒋万安的“不选”,更像一种以退为进。他知道现在接棒,就得面对罢免投票的压力、党员老化的难题、选举经费的窘迫,稍有不慎就会毁掉多年积累的口碑。 不如守着台北这块“试验田”,把都更计划做扎实,让老旧社区居民住得舒心;在双城论坛上保持交流,为城市争取实际利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比党主席的头衔更能打动选民。   有人拿他和蒋家前辈比,说他少了锋芒,可他心里清楚,现在的国民党经不起再一次内耗。 2024大选后朱立伦扛责时,党内互相指责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若再有人重蹈覆辙,民进党只会拍手称快。 他选择在反罢免活动中为蓝营议员站台,既拉拢了人脉,又没沾染上党内斗争的污泥,这步棋走得稳当。   民调显示,国民党支持者中,近四成人说不清党的核心主张,年轻人更是觉得“和自己没关系”。这种迷茫里,蒋万安的“台北模式”反而成了一种参照,不空谈理念,只解决问题。 大巨蛋从烂尾工程变成城市地标,老旧社区翻新后房价微涨,这些民生小事,比任何口号都有说服力。 他或许在等,等党内折腾够了,等某个契机出现,那时他手里的政绩清单,就是最硬的参选资本。   10月的党主席选举结果,会暂时定下国民党的航向。但无论谁当选,都绕不开蒋万安这块“非卖品”,他的高支持率、对两岸议题的温和态度、在台北的治理成果,都是蓝营急需的加分项。 他不选主席,却把自己活成了国民党的“备胎选项”,这种游离在外又不可或缺的姿态,或许正是当下最聪明的生存策略。 台湾政坛的天平上,国民党的砝码正在变轻,而蒋万安把自己打磨成了一块可能改变平衡的砝码,只是现在,他还不想放上秤盘。 参考资料:海峡网--是否参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万安首次明确表态

0 阅读: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