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马寅初向毛主席建议实行计划生育。毛主席强烈反对,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并提出一个令世人敬佩的观点! 马寅初1882年出生在浙江嵊县一个商人家庭,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对知识特别上心。1900年他考进上海南洋公学,接触到西方经济学思想。1907年赴美留学,先在耶鲁大学拿经济学学士,1910年转哥伦比亚大学,1914年获博士学位。那时候他专注研究货币和银行体系,写了不少论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回国后,1915年起在北京大学经济系教书,讲授货币银行学,学生们常听他举国际金融例子。1927年他当浙江省财政厅长,处理预算时仔细审核数字,推动税收调整。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北大迁到昆明,继续教经济理论。1949年后,马寅初任北京大学校长,主持校务,注重人口与经济研究,多次调研乡村,收集农民数据整理报告。 毛泽东1893年生于湖南韶山农村,早年参与学生运动。1918年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与知识分子交流。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推动党成立。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建根据地。1935年遵义会议上当选中央领导,强调战略调整。1949年宣布新中国成立,推动土地改革和工业化,分析国情数据。 1958年,马寅初基于新人口论,向毛主席建议控制生育。他指出人口从1949年5.4亿增到1957年6.46亿,增长太快会影响粮食供应和就业。毛主席反对这个建议,认为当时中国面临冷战封锁,人口众多是优势,能提供劳动力支持工业和农业。比如“一五”计划中,大型项目需要大量工人修建工厂和水利。毛主席强调庞大人口是国防后备力量,能抵御外部压力。他还指出传统文化中生育观念深,如“多子多福”,贸然政策会遇阻力。通过组织群众集体劳动,就能把人口转化为建设动力。毛主席的观点是人多能激发干劲,推动社会进步,这在当时环境下被视为深刻见解。 毛主席的反对源于对国内外形势的考量。那时国际上西方对新中国封锁,国内正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人口基数大意味着人力充足,适合大规模运动。毛主席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只要调动积极性,就能克服困难。他举例说,工业发展靠人手,农业生产也需集体力量。相比马寅初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毛主席更注重实际国情和文化背景。这个观点影响深远,让人看到人口在国家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事件后,中国人口继续增长。1959到196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出生率波动,但整体向上。1962年,中共中央指示在城市和密集区推行节育,卫生部门发放避孕工具,推广晚婚晚育。1964年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协调工作,地方登记生育情况。1970年代,人口矛盾显现,1971年国务院报告提出控制目标,各地设机构宣传政策。1978年,计划生育写入宪法,1980年呼吁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基层监督执行。这反映认识深化,政策随实际情况调整。 马寅初继续学术活动,1979年获肯定,参与人口讨论。1982年5月10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