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章太炎到杭州楼外楼吃饭,碰到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双方见了面也不打招呼,

底层史观吖 2025-08-21 09:17:05

1929年,章太炎到杭州楼外楼吃饭,碰到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双方见了面也不打招呼,各吃各的。谁知,离开的时候,蒋介石竟过来找他,问道:“太炎先生,你还好吗?”章太炎冷淡地回答:“靠一支笔骗饭吃而已。”结果,蒋介石当场就把自己的手杖送给了他。

那天60岁的章太炎穿着洗褪色的灰布长衫,慢悠悠挑着鱼刺,豁牙的嘴嚼得认真。

然而此时邻桌却突然安静下来,只见蒋介石挽着宋美龄走进雅座,皮鞋锃亮,呢子军装烫得笔挺。

两桌隔三米,但却像隔着条钱塘江,章太炎眼皮没抬,蒋介石正襟危坐,满楼食客的筷子都悬在半空。

当跑堂的伙计端上第三道蜜汁火方时,汗珠子直往衣领里钻。

他认得那位灰衫客是骂过袁世凯的“章疯子”,更认得军装那位是刚打赢中原大战的蒋主席。

他俩要是怼起来,这楼外楼还不得被夷为平地啊。

此时两桌菜香混作一处,但是偏偏就半点人气儿不通,只听见章太炎漏风的啧啧声,鱼肉柴了,不如光绪年间的火候。

要知道章太炎这辈子最烦攀附权贵。

想当年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他拎着勋章当扇坠,堵总统府大门骂街,之后愣是蹲了三年大狱也没服软。

如今见蒋介石搞独裁,他照旧在报上开火,骂人家是“现代秦桧”。

蒋介石恨他恨得牙痒,却不敢动他分毫。

因为这老头的笔杆子早炼成了打不断的脊梁骨。

等到章太炎,此时楼外楼老板捧着宣纸颠颠的过来求墨宝。

章太炎蘸饱墨汁,笔锋将将落在“国破家亡欲何之”七个字上,身后响起皮鞋声。

宋美龄轻拽丈夫袖口示意,蒋介石整了整衣领,堆出笑凑近,太炎先生别来无恙?

顿时他的笔尖悬在半空颤了颤。

然而章太炎并没回头,只是喉管里滚出句绍兴腔的嘀咕,老朽无能,靠支笔骗口饭吃。

这话像根鱼刺卡进蒋介石耳朵。

章太炎这句话既说清贫文人卖字糊口的窘迫,又撇清了与权贵的干系。

满堂目光灼得人发烫,蒋介石却突然抽过随从手里的红木手杖,双手递上前,先生拄着稳当些。

乌木杖身镶着铜活,比章太炎那根磨秃的竹杖贵气十倍。

但是老头终于抬眼瞥了瞥,蒋委员长日理万机,留着自用吧。

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自己走路

而”蒋介石不退反进,手杖硬往前送,您老是国之瑰宝,话音未落。

章太炎嗤笑截住话头,瑰宝?带刺的!扎手!

这样对老蒋说话也吓得满场随从倒抽凉气,但是蒋介石却哈哈大笑,顺势把杖柄塞进他掌心,就当赔个礼!

章太炎接过手杖,没拒绝也没多谢。

之后那根红木杖跟着章太炎回了苏州宅子。

学生们围着稀罕,他却随手扔进书房角落,民脂民膏做的物件,取之何妨?

转头又攥紧秃笔伏案疾书,墨点子溅得袖口斑斑点点。

后来“章氏国学讲习会”开课,老头常拿手杖说事。

有回讲到文天祥《正气歌》,他突然指向积灰的杖子,瞧见没?权贵的拐棍撑不起人!

读书人可以穷可以老,枯瘦的手“啪”地拍在《说文解字》上,骨头软一次,这辈子就直不起腰!

满堂弟子盯着那根华贵废物,突然懂了先生宁可啃咸菜也要骂遍天下的倔。

1933年深秋,苏州沧浪亭的银杏叶铺满石阶。

章太炎裹着旧棉袍讲《春秋》,咳得身子直晃。

学生要换新袄,他摆手,有这钱不如多印两页《訄书》。

角落手杖蒙了厚灰,倒是批注的书稿堆成了小山,朱砂笔迹像血渗进纸背。

1936年6月,章太炎喘着最后的气力给蒋介石写信,日寇增兵津沽,当联共抗敌,笔尖在“共”字上洇开墨团,像他渐散的瞳孔。

国民政府碍于舆情给他办国葬,那根蒙尘手杖被翻出来陪葬,却叫学生拦下,先生嫌它脏手!

又是一个敢怼老蒋的人,不愧是章太炎的学生。

七十年后,博物馆玻璃柜里的红木杖早开裂褪色,解说牌上“蒋介石赠”四字小得需用放大镜瞧。

倒是章太炎批注的《齐物论释》影印本在书店卖得火热,书页边角被读者摩挲得起了毛边,笔墨的骨气,到底比权杖的包浆更经得起岁月打磨。

枪杆子能上阵杀敌,笔杆子也同样能在无形之中,制敌于死地。

0 阅读:2146

评论列表

persisthong

persisthong

3
2025-08-21 16:43

老蒋对文人挺客气的

用户10xxx02

用户10xxx02

3
2025-08-21 21:22

鲁迅能活下来

寄情山水

寄情山水

1
2025-08-21 21:43

国民喉舌

猜你喜欢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