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掠学生之功,不避育人之责:吕震宙用99个名字撕开学术圈的“精致利己”遮

千奈叶教学 2025-08-20 20:37:07

不掠学生之功,不避育人之责:吕震宙用 99 个名字撕开学术圈的 “精致利己” 遮羞布。   这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经常会通报的各大高校存在科研不端现象:买卖实验数据、抄袭申请书等。   当学术界正为诚信危机焦头烂额时,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吕震宙的教师主页再次走红,吕震宙教授把自己带出来的45个博士、54个硕士的名字和去向全挂在了网上。   从成飞、航天科工这些大国重器企业,到西工大、南航这样的高校,每个人的就业单位、入职时间都写得明明白白,表格底下还特意标了“完全统计”。   这事儿乍一看像在展示成果,细琢磨才发现,更像是给自个儿立了块“军令状”——学生教得怎么样,有没有糊弄事,全网都能盯着看。   现在学术界有些怪现象,不少导师手里学生多了,就把人甩给手下的年轻老师带,自己当甩手掌柜,等出了成果,署名排在最前面的准是他;可真要是出了岔子,责任却全推给学生。   吕震宙偏不这样,她带学生,从不含糊,从没人听说她把学生“挂靠”给别人。   学生回忆说,她每周雷打不动要一对一讨论,论文改个十几遍是常事,红笔批注密密麻麻,有时候住院输液,都特意让护士扎左手,就为了右手还能握笔改稿子。   这种较真劲儿,在现在不少人忙着争项目、拼论文的风气里,显得特别不一样。更让人觉得难得的是,她把学生的成绩看得比自己的荣誉重。   个人主页上,学生拿的优博论文、国家奖学金排在最前面,自己得的陕西省师德标兵、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荣誉,反倒往后放。   这可不是简单的排序问题,其实是把“育人”这个本分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现在有些导师,总想着把学生的成果揽到自己名下,好像学生只是出数据、写论文的工具,吕震宙却用这种方式告诉大家,导师的价值,说到底是看培养出了多少能挑大梁的人。   她带出来的学生,确实挺“能打”。   进了高校的,不用再回炉培训就能上讲台、带项目;去了国企和科研院所的,很快就能顶起岗位。   这背后,是她实打实的“实战培养”,让学生跟着国家重大型号工程做研究,从飞机结构可靠性设计到航空安全工程,都是真刀真枪的课题。   不像有些地方,学生天天围着实验室的瓶瓶罐罐转,写出来的论文看着花哨,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啥也不会。   这两年,学术不端的新闻没断过,一会儿是买卖实验数据,一会儿是抄袭申请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的案子里,不少都跟导师没尽到责任有关。   吕震宙把学生去向公之于众,其实是用透明堵住了很多猫腻。你想啊,要是哪个学生没教好,就业单位不认可,明明白白挂在网上,谁也藏不住。   这种公开,既是对自己指导质量的自信,也是在给学术界立个标杆,真正的教育,不怕晒,不怕看。   有网友说,现在选导师跟“开盲盒”似的,光看简历上的头衔,根本不知道实际怎么样。   吕震宙这一手,等于给后来的学生和家长递了份“成绩单”,不用听空话套话,看看往届学生的去向和发展,就知道这个导师靠不靠谱。   这种透明,其实也倒逼整个行业更注重实际培养质量,而不是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说到底,吕震宙做的这些事,看似简单,其实戳中了学术界的一些痛点。她没喊什么大口号,就是踏踏实实带着学生做研究,把学生的成长当成自己最重要的成就,还用最直接的方式接受大家的监督。   这种做法,可能没法一下子改变所有问题,但至少让我们看到,在学术圈里,依然有人坚守着“教书育人”的本分,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学术的纯粹。   而这样的坚守,比任何光鲜的头衔都更有力量。

0 阅读:227

评论列表

小晴天

小晴天

4
2025-08-21 01:11

[赞][赞][赞]

六哥(金兴)

六哥(金兴)

2
2025-08-21 12:22

致敬!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开拓创新——西工大“三实一新”校风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千奈叶教学

千奈叶教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