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央视曝光一个让全网震惊的新闻,近两年在缅北被大力打击后,国内出现一种新

北岛社会 2025-08-20 19:06:30

前段时间,央视曝光一个让全网震惊的新闻,近两年在缅北被大力打击后,国内出现一种新型诈骗手段,叫做“职业背债人”,参与者涉案金额高达百万甚至上千万,简直比缅北诈骗还要狠。那具体是怎么回事?   犯罪分子通常会先在网上发布诱人广告,用“三个月赚两百万”“只需贡献征信就能轻松致富”这样的话术吸引目标。他们瞄准的多是生活困难的人群——比如工地临时工,疫情后餐馆倒闭的老板,或者初中毕业就打工的年轻人。这些人在走投无路时,很容易被“快速翻身”的承诺蛊惑。   诈骗的第一步是“包装”。中介会把一个普通打工仔,包装成月入过万的企业高管。他们伪造工资流水、虚构工作单位,甚至找人配合演戏——让背债人临时住进豪宅拍照,假装是名下有房的“优质客户”。   等材料准备齐全,团伙就开始“收割”。他们熟悉各家银行的贷款审批漏洞,专挑审核不严的小银行下手。有的银行客户经理明明发现材料可疑,却因业绩压力睁只眼闭只眼。浙江绍兴有个团伙就用这招,两年骗了8000多万贷款。钱一到账,中介立刻抽走六七成“手续费”,留给背债人的往往不足承诺的一半。更狠的是,有些中介还会用背债人的名义继续申请装修贷、消费贷,像榨甘蔗汁一样把人榨干。   这种诈骗的危害比传统骗局更恶劣。对个人来说,背债人不仅要偿还巨额债务,还会成为“老赖”——不能坐高铁、住酒店,子女上学都受影响。上海有个案例显示,参与者陶某背上200万债务后,实际只拿到18万,现在连老家农村合作医疗都没法用。对社会而言,这种有组织的骗贷直接冲击金融安全。某商业银行披露,单是2025年上半年就发现类似坏账1.2亿元,最终都要普通储户来买单。   最让人揪心的是,明明知道后果严重,还是有人前赴后继往里跳。除了被高额回报诱惑,更深层的原因是生存压力。像餐饮店老板孙某的遭遇就很典型:疫情期间亏损40万,正规渠道贷不到款,走投无路才选择“背债500万换200万”。还有部分年轻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当几年老赖无所谓”,殊不知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今年8月上海法院的判决书显示,30名参与“职业背债”的借款人全都被判刑,刑期最短的也有2年3个月。   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重拳出击,金融监管总局专门发布警告,公安部门见一个抓一个。但最根本的,还是老百姓自己要擦亮眼睛。记住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那些说“借钱不用还”的,不是骗子就是陷阱。要是听说谁在搞这种“好事”,赶紧报警,别让更多人掉进火坑。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北岛社会

北岛社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