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美这段“兄弟情”,终于走到撕破脸的一天。 先是一记公开耳光。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在《金融时报》点名印度:俄乌开打后大吞俄油,是“投机取巧”,破坏西方孤立俄罗斯。话糙理直,姿态极冷。紧接着又来一刀——原定25—29日的美印贸易会谈,被白宫单方面叫停。 再往前翻,本月初特朗普威胁把对印关税拉到50%。对一个靠纺织、化工、仿制药吃饭的出口国,这不是“敲打”,这叫“掀桌”。印方机构自己的测算也很扎心:一旦新关税在27日落地,近七成对美出口产品将被重锤。 面子里子一起丢,莫迪政府这才明白,单押美国是个亏本盘。于是你看到另一幕:王毅外长18—20日访印,苏杰生、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相继见面,莫迪本人更是破例接见。 按外交对等惯例,接待一国外长不需元首出面;这回莫迪亲自上阵,传递的不是礼数,是求稳——“敌人的敌人,是阶段性的朋友”。 为什么此刻殷勤?很简单:美国的关税表,比任何“印太愿景”都更真实。押错队的成本,开始一条条写进报关单。 对印度来说,给北京一点善意,至少能在华盛顿那里换来一点顾忌;更现实的,是经济盘子——中印贸易连年走高,中国早已是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之一,从原材料到电子零部件,印度对中国的依赖度远高于它对外讲的“战略自主”。当美国把“价格”变“罚单”,印度需要一个替身支点。 但别把这次“回眸一笑”理解成转身拥抱。看两组细节就够了:比亚迪在印建厂被叫停;TikTok等一众中企应用长期封禁;大量中国商务签证被层层设限。 换句话说,德里需要中国市场,却还在锁门关窗——这不是战略选择,这是现实权宜。把中国当“临时平衡器”,想吃好处、避成本,风向一变再抽身。这一套,北京不是没见过。 中方的态度也一直清楚:愿意改善,但只做“互利互惠”的加法,不做“拿核心利益换姿态”的减法。你要谈,就把清单摆出来——边境稳定的可验证安排、贸易与投资的可执行通道、对在印中企的公正预期与合法保障;你要玩两面,那就照规矩走:该警惕的照警惕,该按键的照按键。 纳瓦罗那篇社论,其实把印美“蜜月”结束的理由都写明白了:华盛顿讲的永远是算术,不是情义。俄油套利期,印度吃得太欢;美国需要找一个“可打又不塌盘”的对象立威,印度正好够软。 至于“为什么不对中国加同样的税”,前几天鲁比奥已经替白宫说了实话:对中国下刀会推高全球能源与商品价格,牵动美元与金融稳定——这不是“要不要”,是“敢不敢”。工具要挑软柿子,这是现实政治的底色。 对印度的提醒,写在最后: 把“买到便宜油”当胜利,不如把“炼化—外放—结算”的闭环做硬,否则一纸关税,就能把价差抹平。 把“对美合作”当护身符,不如把产业链与产能当铠甲,否则一阵风就把战略“自主”吹成了口号; 把中国当“临时止痛片”,就别指望换来“长期药方”。 对中国的底线,也说白:看词不看脸、看单不看秀、看边界不看口号。我们可以给印度一个可预期的合作框架,但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短期姿态”去碰自己的红线。 国际关系从来只有利益,不会有救赎。喇叭再响,抵不过关税清单;秀做得再足,抵不过产业配套。谁把账算明白,谁才配在下一回合留在牌桌上。 参考资料:《 印度人自嗨了三天的欣喜若狂,今天被中巴终结-环球网 》
印美这段“兄弟情”,终于走到撕破脸的一天。 先是一记公开耳光。白宫贸易顾问纳瓦
追史亦探今
2025-08-20 14:18:51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