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教授去武侯祠开讲座(海报见附图一),因其事前言论引发众怒被取消,有网友认为主办方审查失职:“武侯祠拿钱请人骂诸葛亮?” 那么这位教授对诸葛亮是怎么评价的?为什么会引起大众的不满呢? 原来,这位教授在讲座之前,在社交平台与网友互动时,这样评价诸葛亮:“劳民误国,为蜀中草民付出的血汗痛惜。”在其社交账号上他还表示,届时将赠送讲座参与观众几幅亲写的墨宝,其中一幅书法的内容是“无岁不征,误国误民”(见附图二)。 总之,在他看来,诸葛亮就是穷兵黩武,压榨百姓的蜀汉罪人! 可想而知,他的讲座内容估计也就是揭批诸葛亮的罪过,所以才有人说这是拿钱请人骂诸葛亮! 这位历史教授的观点与古往今来对诸葛亮的评价相比,可谓标新立异,鹤立鸡群。历史上对诸葛亮也不是没有批评的声音,《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就有“连年动众,未能成功”。陈寿骨子里以魏晋为正统,当然对诸葛亮的北伐颇有微词,但这两句似乎称不上有多严厉。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总体上还是很高的,而后世对诸葛亮的探讨多是关于北伐不能成功的战略原因,并没有人说诸葛亮劳民误国,实为蜀汉罪人这样的评价。 事实上,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主流是军事上他北伐是以攻为守,治国上安抚百姓,抵制豪强,发展经济,个人操守以身作则,基本上都是正面评价。如今这位教授的评价简直就是把诸葛亮说成了蜀汉的罪人,这岂能不让人大跌眼镜呢? 这位教授的观点也许有其合理之处,毕竟诸葛亮五次北伐,的确加重了蜀民赋役,但这真的就达到了误国误民的程度了吗? 横向对比一下应该知道,魏国和吴国的用兵之频比诸葛亮可多不少,诸葛亮根本称不上无岁不征这四个字。北伐一共就五次,其中两次规模比较大,其他三次更有象征性的意味。而且诸葛亮在出征之时,也不忘休士劝农,兼顾后勤(如分兵屯田)。 诸葛亮的北伐都是在有机可乘之时,并非盲目用兵,如在曹丕去世、司马懿与曹爽争斗之时,争取战略主动性。而且他也不会采取冒险一搏的方式,比如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当然知道蜀汉国小力弱,但光复汉室是先帝遗志,也是他自己的夙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既以攻为守,也是维护蜀汉政权合法性的需要。要知道在失去荆州后,蜀汉仅有益州一地,人口、资源远不及曹魏和东吴。在这种“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背景下,诸葛亮的北伐本质上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战略——若不主动出击,坐待曹魏壮大,蜀汉可能更快被吞并。 在北伐的间隙则注重维修水利、发展农业、整顿吏治,搞好内政建设,实现国家的安定。 总之,诸葛亮的北伐是在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是在当时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从现代人道主义看,任何战争都会给民众带来痛苦,这大概是这位历史教授的出发点吧,但放在三国乱世,人口锐减、军阀混战,诸葛亮的政策已算是相对克制且注重民生的了。 如果诸葛亮做得不对,那谁还能有更高明的做法呢?
有网友问,孙权要怎么做才能不被叫“江东鼠辈”呢?这么讲吧,只要孙权在吕蒙“白衣渡江”成功擒获关羽后,
【12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