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周总理请卓别林吃饭,饭桌上,卓别林指着一旁的茅台问道:“能送我一瓶吗?”周总理幽默的回答,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说起周恩来这个人,从小就不是个普通孩子。他1898年生在江苏淮安一个没落官宦家庭,早年家道中落,被过继给叔叔,还在东北和天津辗转求学。南开中学时,他就积极搞学生运动,办辩论社和剧社,接触新思想。1917年去日本留学,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书,但没参加考试,就这么回国了。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小组,跟其他革命者搭上线。1924年回国后,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推动国共合作。革命年代,他领导南昌起义,负责情报和统战,长征时协调各方力量,在延安整风中也发挥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当总理和外交部长,推动跟多国建交。他对艺术特别感兴趣,从年轻时就爱看戏和电影,支持文化创作反映现实问题。 卓别林呢,1889年生在伦敦穷苦艺人家庭,爸妈都在舞台上混饭吃,但家境差,童年到处流浪。他早早进儿童剧团,演哑剧和小品,1908年随团去美国巡演,很快就签电影公司。1914年创出“小流浪汉”形象,通过短片讽刺贫富差距。二战时,他拍《大独裁者》直接攻击希特勒,反对法西斯。战后,美国联邦调查局说他亲共,麦卡锡主义下遭听证和媒体围攻,1952年被迫离开美国,定居瑞士沃韦,继续写自传和回忆录。他的作品总用肢体语言戳社会痛点,嘲笑权威和资本主义毛病。 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大事,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讨论朝鲜和印支问题。周恩来带团,面对美国等西方压力,承受不少外交挑战。他知道卓别林住在瑞士洛桑,就发邀请,两人7月18日在花山别墅见面。这别墅在莱蒙湖边,是中国代表团住处。周恩来早年爱看卓别林电影,还重温了《城市之光》,欣赏那种哑剧喜剧形式。卓别林对中国文化也感兴趣,早年去过上海,跟梅兰芳等演员聊过戏剧。 两人聊得投机,从电影艺术到世界局势。周恩来讲中国历史进程,卓别林分享戏剧心得。代表团准备了丰盛饭菜,特意上了茅台酒。卓别林尝了觉得辣但香,赞这是真男人喝的酒,就问能不能带一瓶。周恩来笑称他是反对侵略和战争的战士,维护和平和文化进步,这酒送他理所应当。工作人员打包两瓶给他。宴后,他们合影留念,还看了中国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卓别林看完说片子优秀,中国该多拍这种,挖掘传统文化。 这次会面不光是私人聚会,还体现了文化外交。周恩来用这种方式缓解会议压力,也展示中国开放姿态。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推动印支和平协议,促成越南分割和选举计划,尽管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跟他握手,他还是保持风度。卓别林那时因政治观点在美国遭黑名单,移居瑞士,这相遇让他意外惊喜。周恩来赞他作品讽刺上层社会,认可他的人品正直,跟电影角色一样鲜明。 宴会结束后,周恩来托人给卓别林寄《梁山伯与祝英台》拷贝,两人开始书信往来。周恩来还送签名照片,一张字写得不好就作废,现在在中南海西花厅存着。卓别林后来在回忆录中提这次相遇,推动中国艺术团访瑞。1960年代,中国艺术团去瑞士,他出席接待,观看表演。周恩来在外交中引用卓别林作品,强调和平主题。两人通信虽渐少,但影响长久。 周恩来1976年1月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全国悼念活动民众自发聚集。卓别林1977年12月25日在瑞士去世,享年88岁,葬礼亲友参加。这份友谊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象征,冷战时期促进民间理解。历史学家通过档案重述事件,强调其价值。 周恩来一生外交成绩亮眼,从1949到1958当外长,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他给会议中立立场,让美国显得像威胁。卓别林的作品影响全球,晚年虽流亡,但继续创作,获国际和平奖。周恩来欣赏他反战立场,两人相遇正值卓别林低谷,中国邀请显示包容。 说起来,这事反映出文化在外交中的作用。日内瓦会议是中国打破西方封锁的机会,周恩来用会见卓别林展示中国文化自信。卓别林对中国变化好奇,忆起1936年上海见闻,赞叹新中国巨变。周恩来邀他访华,他欣然答应,虽没成行,但种子种下。后来,中国电影受卓别林启发,注重社会批判。 茅台在这事中也成亮点。它是贵州特产,用高粱和赤水河水酿,传统发酵工艺,香气独特。从清代起有名,1950年代成外交用酒。周恩来用它招待外宾,1972年尼克松访华也喝过。卓别林尝后喜欢,促成周恩来赠酒举动,体现中国好客。 两人背景不同,但共同点多。周恩来革命经历丰富,从长征到建国;卓别林从穷小子到巨星,却因观点遭迫害。相遇让两人互生敬意,周恩来夸卓别林艺术大师,卓别林赞周恩来贡献和平。周恩来后夸他正直,卓别林在信中忆中国革命故事。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