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八路军夜闯日军炮队劫炮弹,眼看还剩两箱,战士美滋滋地抱着往外走,不小心碰掉一块砖,瞬间惊动大量日军,5人正准备撤退,连长却下令不准走,反命众人冲向日军。 一块意外坠落的砖头,瞬间改变了5名八路军战士的命运。眼看炮弹就要到手,撤退还是硬拼?连长李玉章的决定让所有人震惊,这个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1940年3月,鲁南白彦镇刚刚被八路军686团夺回不久,日军就集结重兵准备反扑。当时686团团长张仁初深知,部队最缺的就是炮弹,炮兵连有两门步兵炮,但由于没有炮弹,只剩下3发,张仁初亲自下令,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能用步兵炮。 日军占领白彦后,将大量军用物资堆积在镇北的学校内,其中包括数十箱珍贵的92步兵炮炮弹。这些炮弹对于武器装备严重不足的八路军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八路军120师9595名战士,却只有枪支5216支。发展到1939年,120师队伍扩编到50873人,枪支也不过23714支。一半以上的八路军战士没有枪,炮弹更是稀罕物。 炮连连长李玉章接到任务后,带着一个排悄悄潜入白彦。他们选择从学校后面的水沟进入,班长杨春生利用自己当年砌墙工人的技能,在墙上挖出一个洞口。屋内堆满了木制弹药箱,在微弱的月光下格外诱人。 搬运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九十一箱炮弹被悄无声息地转移出去。就在搬运最后两箱时,负责搬运的大个子战士起身时不小心碰到了墙边一块松动的砖头。砖块掉下来砸在弹药箱上,发出的闷响在寂静的夜晚格外刺耳。 几个日军士兵端着枪冲进房间,杨春生立即投出三颗手榴弹,炸倒了冲在前面的日军。院子里响起激烈的枪声,更多日军正在赶来。按照常理,这时应该立即撤退保存力量。 关键时刻,李玉章想起了院子另一侧教室里关押的一百多名挑夫。这些都是当地被日军抓来的无辜百姓,如果炮弹丢失,愤怒的日军必然会将怒火发泄到这些平民身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玉章绝不能眼睁睁看着同胞遭受屠杀。 “不能走!救挑夫!”李玉章大声下令,带头冲向院子。五名战士没有丝毫犹豫,紧随连长冲向教室。这个决定看似不理智,实际上体现了八路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杨春生用枪托猛砸房门,门口的日军机枪手立即调转枪口扫射。李玉章在冲锋中不幸中弹倒下,但他仍然大声指挥战友救人。其余战士冒着密集的弹雨,拼死将被关押的挑夫们一个个解救出来。 爆炸声和枪声很快传到外围,张仁初立即下令686团发起总攻。各个方向的八路军战士涌向白彦,整个小镇瞬间变成战场。日军被突如其来的全面攻击打得措手不及,激战持续到半夜。 天亮后日军援兵赶到,张仁初采用灵活战术,主动放开包围圈让援兵进入,然后率主力转移到高地。镇内日军与援兵会合后发现八路军已经消失,而且镇内水井都被填埋无法久留。面对八路军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日军最终选择撤出白彦。 这次夜袭行动虽然惊险万分,但八路军不仅成功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炮弹,更重要的是解救了一百多名无辜百姓。李玉章在战友救护下脱离危险,他的英勇行为传遍整个686团,成为教育战士的生动教材。 张仁初后来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个发生在1940年春天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八路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生死关头,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战士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毅然选择保护人民,这种精神正是人民军队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 一个偶然的意外,五个人的生死抉择,最终拯救了一百多条无辜生命。你觉得李玉章连长的决定是冲动还是伟大?当年那些被救的挑夫,又有着怎样的后续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日军为何要侵略南洋?正是因为中国坚持抗战,让日本无路可走了!你猜怎么着?194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