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为什么必须死?关羽被杀之后,三位老板都惊呆了 北京时间回到公元219年,三国赛场忽然风云突变。荆州这片“黄金地带”成了豪门乱斗的主场,吕蒙一记“白衣渡江”,直接打破了《隆中对》的剧本,提前让三位老板——孙权、刘备、曹丕集体惊掉下巴。关羽被杀,吕蒙身死,三国格局瞬间天翻地覆,这波操作,谁能想到? 荆州风云突变,关羽惨败,诸葛亮提前梦碎,看诸葛亮把《隆中对》写得天花乱坠,什么“两路出兵,扫平北方”,可三国这个剧本,就是处处有“死角”。 荆州这场大戏,简直是老天爷写的黑色幽默剧本。孙权这边,刚指挥吕蒙把关羽这个烫手山芋给切了,心里估摸着能稳稳拿下荆州。刘备那边,二弟被杀的消息砸过来,直接原地炸裂,恨不能立马提兵杀向东吴。曹丕呢,坐在许昌嗑着瓜子看戏,心想“哦豁,都不用我动手,两边掐起来了”。结果呢?剧本它不按套路走啊!吕蒙,这位刚刚上演了教科书级“白衣渡江”、把蜀汉顶梁柱之一撂倒的顶级打手,咔一下,没了! 这事儿邪乎吧?关羽人头落地还没焐热乎,吕蒙自己先蹬腿了。你说巧不巧?简直是命运在打脸,狠狠地抽在东吴的战略规划上。表面上吕蒙是病死的,是老天爷收人,可咱扒开这层皮往深了瞅,吕蒙这一死,透着一股子“非死不可”的悲凉味儿。 为啥这么说?你想想看,吕蒙干完荆州这票大的,他成了啥?整个东吴最大的“背锅侠”。活着的关羽,对于刘备来说只是仇恨;但死掉的关羽,那瞬间就升级为蜀汉凝聚复仇意志的神圣图腾。谁杀的关羽?吕蒙!或者说,东吴!刘备的愤怒值瞬间拉满,江东孙权的大名直接挂在蜀汉复仇名单的榜首。这个锅,太沉了。孙权想把刘备的怒火引开?想转移矛盾?没门!除非他立刻把亲手操刀此事的核心人物——吕蒙推出去祭旗。 但孙权真能这么做吗?对自家头号功臣、刚刚立下不世奇功的心腹大将动刀子?这不等于自断臂膀,告诉全天下“我孙权是个反复无常、卸磨杀驴的小人”?以后谁还敢替你孙权卖命?吕蒙自己心里能没数吗?这局面,对他和孙权,都是个死结。 所以说,吕蒙的“病”,来得太是时候了。它给所有人(包括孙权、吕蒙自己,甚至整个东吴政权)解了个天大的围。孙权不必背上诛杀功臣的千古骂名;吕蒙避免了被内部清算或者被当成牺牲品的悲惨结局;东吴暂时抹掉了最大、最直接的责任标记。他这一死,某种程度上,是把孙权从道义和战略的双重困境中硬生生“解救”出来了。他不得不死,或者说,他的死,在当时是最“经济”、最“体面”的解决方案。他用自己的命,强行按下了东吴内部的矛盾暂停键,也给孙权和刘备之间留下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日后谈判的缝隙——尽管这缝隙最后还是被撕成了赤壁的战火。 我们常被三国演义那种神鬼莫测的战场奇谋迷住眼,觉得白衣渡江牛的很。但这牛气的背后,是战略短视的硬伤。孙权、吕蒙偷袭荆州的算盘打得很精:趁关羽在襄樊和曹仁死磕,背后捅刀子抢地盘。确实,地盘到手了,关羽干掉了。可然后呢?有没有想过捅完刀子以后咋收场? 显然,他们低估了捅刀子捅死关羽会引发的核爆级后果。刘备集团的核心是什么?是那根深蒂固的“义”字招牌,关羽就是这块招牌上的金字!你把金字招牌砸了,还指望刘备跟你握手言和继续做盟友?做美梦呢!偷袭成功的喜悦没几天,江东君臣就得面对一个被彻底激怒、红着眼、倾国之力要找他们拼命的蜀汉帝国。孙权的反应很真实:立刻把关羽的脑袋快递给曹操。这操作是想祸水北引?还是想讨好老曹?说白了,就是心慌露怯。看到刘备玩真的,孙权怂了!他怕曹刘联合起来搞他,想赶紧认曹丕当老大寻求庇护(虽然他后来确实称臣了)。 吕蒙的死,恰恰暴露了东吴这场“胜利”的虚妄。他们赢得了一块地,一个表面上的战术辉煌,却瞬间陷入了难以化解的战略困局。没了吕蒙这位功高震主又手握关键“罪证”的核心执行人,孙权身上的道德和战略压力确实小了一点,但代价是什么?是永远丧失了与蜀汉修复关系的可能(后来夷陵之战彻底打崩),是提前透支了国运,只能靠天险与曹魏周旋,再无逐鹿中原的机会。 说到底,荆州风云这一出,哪里是东吴的妙棋?简直是孙权和吕蒙联手,为曹丕送上的一份统一大礼包。他们用一场短视的豪赌,打碎了诸葛亮的隆中对蓝图,顺带也给自己挖了个难以翻身的大坑。吕蒙的死,不过是为这出悲剧添加的一个残酷又无奈的注脚。 #关公大战吕蒙# #关公之死# #吕蒙智取荆州# #三国战纪吕蒙#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有网友问,孙权要怎么做才能不被叫“江东鼠辈”呢?这么讲吧,只要孙权在吕蒙“白衣渡江”成功擒获关羽后,
【10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