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环宝:七部门联合发文!光伏企业注意:这3个变化将重塑行业格局

新浪财经 2025-08-18 17:45:22

全球产业链大调整+科技发展快如闪电,中国制造业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我国的制造业规模连续十余年全球领先,但过去那种主要靠低成本、拼规模的路子,现在确实不太好走了。传统产业需要升级换代,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还得加把劲突破,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像光伏这样的新兴行业,虽然增长势头很猛,但竞争太激烈,赚钱变得不容易了。

现在全国上下正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在这个关键节点,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简单说就是给制造业升级提供金融上的帮助和支持。里面提出了18项具体措施,目标非常清晰:到2027年,要打造一套真正管用的金融支持体系,把钱引向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说到底,就是要让那些总想着“炒房”“炒虚头巴脑”的热钱,调转方向,实实在在去支持“造芯片”“造AI”……,干点面向未来的高端科技!

《政策解读》

政策的三大变化和亮点

01-不赚快钱,陪企业慢慢锤炼

政策提出“耐心资本”理念,明确要求金融机构改变“短平快”思维。过去,金融资源偏好消费贷、虚拟经济等短期高回报领域;现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线资金被引导投向需要中长期投入的制造业升级项目,比如芯片研发、工业母机突破、医疗装备国产化等卡脖子技术攻关。简单说,金融要陪企业“慢慢打磨技术”,而不是追着热点跑。

02-贷款不看厂房设备,看真本事

传统金融依赖土地、设备等“硬资产”抵押,导致轻资产的有真实实力的企业融资难。政策推出“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新标准,企业订单、供应链数据、专利技术等“软实力”也能成为贷款依据。比如一家做工业软件的小企业,只要和制造业龙头有长期合作记录,就算没有厂房抵押,也能从银行拿到资金支持。

03-挑重点扶持,钱都花在刀刃上了

政策明确要求资金投放“有扶有控”。银行放贷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比如智能化改造、绿色环保设备购置),以及加强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数字化转型)提供商的多元化金融支持,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政策驱动光伏行业

需求、技术、模式升级

政策核心目标之一里面有一点提到了“绿色化”,这正符合我国低碳发展国情,因此能环宝在研读政策后发现几个关键点,作为低碳发展排头兵,光伏产业将直接受益于政策倾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01-扩大光伏行业需求基数

政策明确,通过融资租赁“融资+融物”的双重功能,支持企业升级生产设备——包括数字化改造、绿色环保装备购置等。

光伏发电设备(比如屋顶电站、光伏车棚、地面电站)正是企业实现能源清洁化、降低碳排放的核心“绿色装备”。

这直接点燃了工业领域的光伏需求:更多企业开始主动用绿电,既能满足碳排放要求,又能提升企业责任感和ESG评级。金融政策的支持,为光伏行业打开了持续增长的新空间。

02-驱动光伏行业突破内卷困局政策明确支持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这对当前内卷的光伏行业而言是关键利好。行业正面临产能过剩与低价竞争的双重压力,亟须通过技术升级与质量提升实现突围。

政策引导长线资金进入新能源领域,可直接缓解企业研发资金压力,企业得以将更多资源投向钙钛矿等前沿技术攻关,而非陷入低价内耗。资金向技术创新的倾斜,将加速落后产能自然淘汰,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最终形成技术驱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03-赋能新兴模式,拓宽行业发展空间

政策明确,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先立后破”,推动银行支持高碳行业符合绿色低碳技术改进方向、产能置换政策的项目和企业,同时支持绿色工厂低碳转型升级。

能环宝认为,这一政策导向可与近期热门的“绿电直连”模式结合——高碳行业因出口面临国际碳关税压力,通过建立绿电专线(如在厂区安装光伏电站),直接降低用电环节的碳排放,既能减少碳关税成本,又能为光伏行业的新兴模式(如虚拟电厂、光储一体化)提供落地场景。

企业与光伏项目的联动越紧密,光伏行业越能从单一设备供应向全链路服务升级,未来技术融合与市场空间将更广阔,发展机遇也会更多。

最后要说一下,政策的考虑非常周全,为避免资金乱用和行业内卷(卷价格),建立了风险协同防控机制: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将联合研判预警产业与金融风险,及时共享高风险项目信息;金融机构需加强信贷管理和资金用途监控,防范套取挪用;同时支持银行通过重组、核销等方式依法处置不良贷款,确保制造业贷款风险真实反映,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能环宝认为,随着各地政策逐步落地,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将释放更强劲的动能。传统制造的智能化改造有了长线资金托底,光伏行业的研发重心也正从“规模内卷”转向“技术突围”,虚拟电厂、光储一体化等新模式也将大规模发展。当资金流向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当风险防控机制筑牢发展底线,中国制造的转型之路必将更稳、更实。

这场由政策驱动的产业升级,不仅会让中国光伏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更将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最终在新型工业化的浪潮中,走出一条以“绿”为底、以“新”为翼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0 阅读:135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