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死后,朝廷清点其留下的遗产,发现房产9处,白银两万五千两,一品大员就留了这么点“家当”,这在当时可谓是凤毛麟角。 1885年深秋,晚清 “中兴四大名臣” 之一的左宗棠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七十三年人生。 消息传至京城,光绪皇帝下令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 “文襄”,极尽哀荣。 后来,当朝廷派来的核查官员抵达福州左府,清点这位一品大员的遗产时,眼前的景象却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 这位曾手握千万军饷、主持洋务新政的封疆大吏,留下的家产仅有九处普通房产和两万五千两白银。 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父亲左观澜是当地有名的塾师,虽满腹经纶却家境贫寒。左宗棠自幼便在 “日食不给” 的环境中长大,常常要靠亲友接济才能维持学业。 这段艰苦的岁月让左宗棠深刻体会到民间疾苦,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青年时期的左宗棠才华横溢,却在科举路上屡屡碰壁。三次进京赶考均名落孙山后,他毅然放弃仕途,回到家乡潜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尤其专注于舆地、军事、农业等实用学问。 在湘阴柳庄隐居的八年里,左宗棠亲自耕作农田,带领家人种茶植树,过上了 “晴耕雨读” 的耕读生活。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塑造了他务实朴素的人生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年轻时深受林则徐的影响。1849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林则徐途经长沙,特意约见当时还是布衣的左宗棠。 两人在湘江舟中彻夜长谈,从新疆边防到漕运水利,话题广泛而深入。林则徐对这位后辈赞赏有加,将自己收集的新疆地理资料和战守方略悉数相赠,临终前还向朝廷举荐 “绝世奇才左宗棠”。 后来的左宗棠,继承了林则徐 “清廉自守” 的为官之道。 左宗棠步入仕途后,担任过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成为手握重兵、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 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掌控着以千万白银计的军饷,权势与财富近在咫尺。 当时的晚清官场早已是腐败丛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成为常态。官员们利用职权中饱私囊、收受贿赂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在这样的环境中,左宗棠却始终坚守本心,不为金钱所动。 在主持西征军务时,军饷的筹措与分配是重中之重。当时朝廷财政空虚,左宗棠不得不通过 “借洋款”“厘金” 等多种方式筹集军饷,前后共计数千万两白银。 如此巨额的资金流经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贪腐泥潭。但左宗棠设立专门的粮台负责军饷调度,他还特意叮嘱负责财务的官员:“凡军中馈送,概行谢绝。” 在生活上,左宗棠保持着朴素的作风。即便身居高位,依然饮食以素食为主。 在西北军营中,左宗棠不摆架子,吃穿用度的标准很低。对比之前清朝的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帅”,左宗棠可以说是最“寒酸”的一人。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消息传出后,福州百姓罢市巷哭,纷纷走上街头送别“左大人”。 在清点左府的财产时,数量至少让朝廷派了的官员大为震惊。 经过详细清点,左宗棠的遗产主要包括:包括湖南湘阴的祖宅在内的普通房产九处,,此外还有白银两万五千两,以及一些书籍、字画等物品。 当时,一品大员每年的俸禄加上养廉银可达数万两白银,左宗棠为官三十余年,这样的遗产实在少得可怜。 要知道,与左宗棠同为 “中兴名臣” 的李鸿章,死后遗产仅白银就达千万两,仅田产就有数千顷。即便是一些五品以下地方官员,死后遗产也往往达数十万两白银。 左宗棠留下的两万五千两白银,其中大部分还是他晚年担任两江总督时积攒的养廉银。 按照清朝制度,总督每年的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白银,但左宗棠将其中的大部分用于资助亲友、兴办教育和慈善事业。 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 意思是说,他的养廉银不会用来为家族积累财富,有剩余的就随手散去,孩子们应该早日自食其力。 左宗棠的清廉家风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他的儿女,个个都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 左宗棠长子左孝威官至郎中,却始终住在普通的民居中,衣服也常打补丁;次子左孝宽行医济世,从不收取高额诊金;三子左孝勋和四子左孝同虽然也步入仕途,但都以清廉闻名。 左宗棠曾特意制定《家训》,要求子孙 “耕读传家,不慕荣华”,这种严格的家风教育,让左氏家族在晚清的官宦世家中长期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名声。 在清点遗产的过程中,核查官员还发现了一个细节:左宗棠的书房里堆满了书籍和地图,其中许多都是他亲手批注的兵书和舆地著作,而价值连城的古玩字画却寥寥无几。 这与当时官场盛行的收藏之风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左宗棠的品格。 正所谓: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1923年7月16日,溥仪下令将1000名太监赶出紫禁城,并严令搜查不许他们夹带
【24评论】【81点赞】
狮身人
左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