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证|《发现李庄》作者岱峻:保护中华文脉,在烽火岁月里放一张安静的书桌】“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1940年,被迫从上海迁到云南昆明的国立同济大学,因昆明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校方萌生继续内迁的想法。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中国,哪里能有张安静的书桌?
就在师生们彷徨无助之际,位于长江边仅有3000人口的李庄向同济大学发出了以上16字电文,让同济大学的师生们看到了希望。当年秋,同济大学师生们先走陆路再走水路,一船船的人、物资被运到李庄码头……
同样为内迁发愁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等文教科研机构,也陆续迁驻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李庄。
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顶尖知识分子和高校师生,终于在李庄寻得了一张安静的书桌。他们扎根李庄6年,在国仇家恨中潜心钻研治学,取得了不朽的研究成果。勤劳朴实的李庄人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了抗战,为赓续中华文脉、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文史学者、三卷本《发现李庄》的作者岱峻,向红星新闻记者回顾了李庄士绅乡民支持抗战的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