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360块大洋的月薪,放今天是啥生活水准?让人羡慕!】提起鲁迅先生,很多

沂蒙山上匹狼 2025-08-17 08:23:33

【鲁迅先生360块大洋的月薪,放今天是啥生活水准?让人羡慕!】

提起鲁迅先生,很多人脑子里是他穿着旧长衫、抽着烟、眉头紧锁的样子。他的伴侣许广平也回忆说他穿得朴素,甚至有补丁,跟街上普通人没两样。

就让人好奇了,这么牛的大文豪,领着当时算得上“高阶”的工资,日子到底过得咋样?是真清贫,还是低调的奢华?

★鲁迅画像

要弄明白360块大洋的分量,得先知道这“大洋”在当时能干啥。

根据记载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能换回沉甸甸的44斤大米。搁现在,普通大米一斤算3块钱吧,那这一块大洋的“米力”就相当于今天的132块钱。

当然用米价换算肯定不准确,要多横向对比。

肚子饿了,四个人去东来顺那样的老字号涮个羊肉火锅,热气腾腾吃一顿,花一块大洋就搞定了。

现在四个人去差不多的馆子吃顿涮肉,没个三四百块下不来吧?这么一比,一块大洋下馆子的“饭力”至少顶现在的300~400元。

★民国初年的“老字号”

再日常点,壹角银毫就能在小苍蝇馆子点个肉菜,再来几个馒头,吃得饱饱的。换算到现在,这一毛钱的购买力怎么也得值个二三十块。乘以十就是一元大洋的购买力。

平均一下,鲁迅一个月360块大洋,单从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来看,大概相当于现在10~12万元左右的人民币。

如果是从留声机、照相机乃至于汽车这样的机械产品来说,因民国的工业能力薄弱,主要靠进口,那么购买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当然,360大洋只是鲁迅收入的冰山一角。

★色彩复原 1936年的上海街头

当时上海工厂里的普通工人(非高级技工),起早贪黑干一个月,也就挣3块大洋。鲁迅的工资是他们的整整120倍!就按现在上海最低工资2690元来倒推,那鲁迅相当于月入32万以上。

民国普通学徒工更惨,一年下来可能就攒下3块大洋。北京的巡警,维持治安也挺辛苦,月薪7块大洋左右。

小学老师算是有文化的职业了,月薪10块大洋。中学校长级别高点,能拿到20块大洋。鲁迅的收入是小学老师的36倍,是中学校长的18倍。

北京中学老师,一个月大约14块大洋。医生、银行职员这些当时挺体面的职业,月薪大概在40到80块大洋之间,连鲁迅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1936年北平街头

北大正教授,那是学术界的顶尖人物了,月薪普遍在300到400块大洋,和鲁迅的教育部工资差不多。当时《申报》的主笔陈景韩,月薪300块大洋。

而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后来月薪能达到600块大洋。梁启超在天津办报,一年净收入大概五六万大洋,算下来月均四五千,属于顶级文化商人。

这么一对比就清楚了,鲁迅在教育部拿的这360块大洋,稳稳地属于当时公务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的顶级收入。用现在的话说,绝对是“金领中的金领”。

还只是鲁迅在教育部当“佥事”的固定工资。别忘了,他可是个“斜杠中年”的鼻祖。

★鲁迅的家用菜谱

根据《鲁迅回忆录》等资料,他同时在好几所顶尖大学挂职讲课。在北大当国文系讲师,一周上一节课,月薪18块大洋。

在中山大学任教,月薪20块。在厦门大学当国学研究院教授,月薪25块。光这些零散的兼课收入,加起来就很可观。

1924年,光兼课费就超过8000块大洋,平均下来一个月也有六七百块,远超他教育部的基本工资。

他的文章太受欢迎了,稿费标准很高。他自己在日记里写过,1929年,一笔稿费就拿到了2万块大洋!

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普通工人一辈子也挣不到这么多。他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作家加意见领袖!

★大量银元 浙江博物馆藏

把这些都算上,鲁迅一年的总收入,轻松达到2万到3万块大洋。放到现在,年薪最低也是500~800万人民币的高收入群体,妥妥的财富自由。

知道了他这么有钱,再看他“打补丁的长衫”,就明白那更多是个人习惯或者不在意,绝非因为穷。他的生活品质,在当时绝对是顶尖的。

1919年,他看中了北京西城八道湾一套大四合院,有32间房,面积足有500平米。多少钱呢?3675块大洋。

他当时教育部工资是360块,也就是说,只用十个月的“死工资”,就能全款拿下!

后来因为和弟弟周作人一家住得不愉快,他又自己掏800块大洋,在阜成门内买了另一套小点的四合院。这两处房子都在北京核心区,现在随便一套都得上亿!

★鲁迅旧居

鲁迅是个地道的美食家。他特别喜欢下馆子,尤其是有朋友来的时候,觉得在家招待不够好,就直接拉去北京最好的馆子。

有研究者统计过,鲁迅常去的北京知名饭馆,有名有姓的就多达65家!他最爱去的是宣武门外菜市口边的“广和居”,熟到什么程度呢?跟里边的伙计都混得脸熟,像回自己家厨房一样。

他还喜欢买点新鲜玩意儿尝尝。比如听说有种法国点心叫“Le biscuit roulet”(车轮饼?),纯粹出于好奇,就专门跑去买来试试。

这种对生活细节的讲究和探索欲,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是做不到的。

★民国乞丐在向黄包车乞讨

鲁迅的优渥生活,也映照出民国社会巨大的贫富鸿沟。他一个月能挣360块甚至更多,而为他家干活的老妈子(佣人),一个月工钱才2块大洋。

北平一个普通四口之家,一个月有12块大洋就能过得很不错了,鲁迅一个人的工资就能养活30个这样的家庭。

更别说广大的农民、车夫、脚夫,辛苦一年下来,可能连有钱人的边角料都沾不上。

当然不能因此去说鲁迅什么,因为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确实普遍收入可观。

★1944年重庆富足人家的伙食

鲁迅的高薪,是那个混乱年代里,知识精英所拥有的特殊地位和价值的体现。

他针砭时弊,虽然拿着这么高的工资,却从没把钱看得太重。你看他穿着打补丁的长衫,却舍得花大钱买书、资助年轻人、支持进步事业。

鲁迅先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是他赚了多少钱,而是他如何用这些钱,把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剧照他买四合院是为了让家人住得舒服,他下馆子是为了和朋友畅谈理想,他拿稿费是为了支持更多年轻人追求进步。

但真正让他伟大的,是他用这些收入支撑起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这或许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必过分追求数字,而要想想怎么让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助力。

(来源 : 一鸣泉藏 原创 : 一鸣)

0 阅读:87
沂蒙山上匹狼

沂蒙山上匹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