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我有一个建议:台湾回归后即不设省,也不设任何行政区,而是像美国夏威夷一样,变成特别军事区。 台湾的位置太过特殊,它就像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卡在西太平洋的咽喉,谁控制了这里,谁就能将防御纵深向东推上千公里,更重要的是,这里不只是通往海洋的门户,更是东北亚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生命线。 而这条生命线,直接牵动着国家经济的命脉,中国的两大引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繁荣高度依赖海上贸易,而承载着全球近四成集装箱运量的台湾海峡,就是这条生命线的总阀门。 如果这个阀门始终掌握在外部势力手里,就等于给自家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安上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人切断后路,因此,将台湾设为特别军事区,说白了,就是要把这扇“家门”牢牢关上,装上一把绝对安全的锁。 那么,这个“特别军事区”具体怎么运作?一个可以参考的蓝本是美国对夏威夷的经营模式,其核心就是由国家力量进行直接的军事部署与管控,将国防安全置于最高优先级。 夏威夷的珍珠港,正是美军印太司令部辐射控制整个太平洋的基石,按照这个思路,解放军可以在台东、花莲等地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形成对西太平洋的强大威慑。 届时,任何未经许可的外国舰机想要穿越台湾海峡,面对的将是依法拦截与驱离,所谓“航行自由”的表演也就该落幕了。 当然,军事管控不等于按下暂停键,管控与开放的关键在一个“度”字,初期的强力维稳正是为长期的安定发展铺路,保障岛内民众的正常生活始终是底线,只要社会秩序稳定下来,经济的活力自然会找到出口。 这非但不是发展的终结,反而可能开启一个全新的机遇,试想,一个绝对安全、知识产权得到铁腕保护的环境,对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有多大的吸引力? 可以顺势推出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入驻,同时将台湾现有的芯片优势无缝对接到整个国家的产业链中,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安全+科技”研发高地。 同样,稳定的环境也能让台湾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释放更大价值,借鉴国际上“军民融合旅游区”的经验,开创出独特的文旅产业。 不过,比经济转型更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是人心的融合,两岸长期的隔阂需要用深入的交流去融化,推动两岸人员的交流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正如一些学者提出的分步走策略:可以将军事功能需求最迫切的东台湾设为永久性军事管制区,而人口稠密的西部地区则在过渡期内,以更柔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社会与思想的契合,这正是“扩大积极因素、力避消极因素”的现实智慧。 在国际上,这一构想也有坚实的法理基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清楚界定了相关水域的法律地位,台湾海峡位于中国主权范围之内,本就不是什么国际水域。 设立特别军事区是无可辩驳的内政,可以预见,任何强化主权的举动都会招来舆论攻击,但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大多数国家终将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 所以,将台湾设为特别军事区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是在当前复杂局势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筑牢安全地基最稳妥的一步棋。 随着未来融合的加深,军事管控的强度与范围自然可以灵活调整,但国家安全这条底线绝不会动摇,这步棋一旦走稳,安全、繁荣与融合便能齐头并进。 只是,这其中如何精确拿捏军事安全与民生繁荣的平衡点,考验的恐怕就不只是决心,更是长远的智慧了。
美俄刚会谈,特朗普就出来在台湾问题上表态了?特朗普称,中国曾向他表示在其总统任期
【6评论】【9点赞】
天道酬勤
中国的台湾省,收复后该干嘛还是干嘛,可以停靠航母基地,南海那么大都是中国的,南海以后设为中国的内海,过往舰船一律交费接受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