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底,驻苏武官郭德全去莫斯科赴任,途经迪化时,受到盛世才的极其热情得款待。 1941年底是个什么光景?整个世界都打成了一锅粥。希特勒的军队正顶着莫斯科城外的严寒,玩命地想敲开克里姆林宫的大门,成败就在一线之间。咱们中国这边,抗战也到了最艰难的时候,国际援助主要就靠两条线,一条是西南的滇缅公路,另一条,就是西北通往苏联的这条路。 这时候,国民政府派了一位叫郭德全的陆军少将,去当驻苏联的武官。这可是个要职,说白了,就是派到盟友心脏的军事观察员,眼睛和耳朵都得放亮点。郭将军从陪都重庆出发,要去莫斯科,最近的路就是穿过新疆。 当时新疆的话事人,是盛世才。这位“新疆王”可不是一般人,他的人生信条就是“谁强我跟谁好”。早些年,他看苏联兵强马壮,就一头扎进斯大林的怀抱,在新疆搞“亲苏”政策,甚至有传言说他秘密加入了联共。苏联也乐得有这么个代理人,飞机、坦克、军事顾问,哗哗地往新疆送,帮他稳固统治。 可到了1941年底,情况变了。苏德战争一开打,德军势如破竹,苏联被打得节节败退,连首都都岌岌可危。盛世才心里的小算盘就开始噼里啪啦地响了:这苏联老大哥,看着好像要顶不住了啊?我这宝是不是押错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代表着中央政府的郭德全将军,来了。 郭德全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抵达迪化,也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按理说,中央派员过境,地方尽地主之谊,接待一下,很正常。但盛世才的“热情”,简直到了让人起疑的程度。 他搞的那个阵仗,不是一般的接风洗尘,而是最高规格的盛宴。据说当时迪化能找到的山珍海味都给端上来了,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盛世才本人更是全程陪同,嘘寒问暖,一口一个“郭将军辛苦”,亲热得像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饭桌上,他绝口不提什么敏感的军事、政治话题,就是拉家常,聊风土人情,时不时地举杯,祝委员长身体健康,祝抗战早日胜利。这种滴水不漏的场面话,配上他那过度热情的笑脸,反而让整个饭局充满了诡异的气氛。 当一个平时不怎么搭理你的人,突然对你热情得不行,那他肯定是有事儿求你,或者想从你嘴里套点什么话。 盛世才就是这个心思。他那场盛宴,每一道菜、每一句祝酒词,都是一个探针。 他的问题,其实就一个:苏联到底怎么样了? 他想知道,重庆那边对苏德战场的判断是什么?国民政府是不是觉得苏联快完蛋了?郭德全这次去莫斯科,到底是去“加强联系”的,还是去“准备后事”的?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他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郭德全也是个明白人,在这样的场合,话说的越少越安全。他只是客气地应酬着,打着哈哈,把盛世才抛过来的所有试探都轻飘飘地挡了回去。一顿饭下来,宾主尽欢,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看不见刀光剑影的心理战。盛世才想摸底,郭德全在防守。 这场热情款待,还有另一层意思,是做给远在重庆的蒋介石看的。 盛世才在新疆搞独立王国,对中央向来是阳奉阴违。现在他突然对中央派来的武官这么恭敬,这么“忠心耿耿”,这个姿态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 他在告诉老蒋:“大哥,你看,苏联那边好像不太妙,我这颗红心可是向着您的啊。万一苏联真的倒了,我还是您忠心耿耿的边疆大吏。” 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对冲和投机。他在为自己找后路。如果苏联赢了,他可以说我这是例行公事,对中央干部一向如此;如果苏联输了,他就可以拿着这次“热情款待”作为证据,向老蒋表功,说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种墙头草的本事,盛世才玩得是炉火纯青。只可惜,他高估了自己的智慧。盛世才的算盘打得精,但历史的走向却没按他的剧本演。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人顶住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德战场形势彻底逆转。盛世才一看风向又变了,苏联老大哥缓过来了,这下傻眼了。他之前为了向蒋介石表忠心,已经开始在新疆清洗亲苏人员和共产党人,把事情做绝了。 这下两头都得罪了。苏联人恨他背信弃义,蒋介石也不可能真正信任他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最终,1944年,盛世才被蒋介石用一纸调令调离新疆,结束了他长达12年的“新疆王”生涯。他搜刮的巨额财富,最终也没能保他一世逍遥。 盛世才的故事,其实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历史的大潮面前,个人的那点小聪明、小算计,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一个总想着靠投机取巧、左右逢源来攫取利益的人,最终往往会被时代的浪潮拍得粉碎。因为他没有任何真正的信仰和立场,只有永远在计算的利益。这样的人,谁都不会真心接纳。
林彪叛逃后,纪登奎为郑维山说情,毛主席:你头上的白头发少两根“主席,我觉得郑维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