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一个法国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偷偷拍摄的图片,从这个法国人拍照好相片来看,几乎全部是幼小儿童,换成现在的年龄,估计也就是刚刚上幼儿园吧。连外人都看不下去的残忍,当年却真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照片泛黄发脆,边角卷得像干枯的树叶。放大了看,孩子们的小脸上沾着泥灰,有的还拖着比自己还高的木棍,像是在模仿大人扛枪。最让人心里发揪的是前排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手里紧紧攥着半块发霉的窝头,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镜头的样子不像好奇,倒像在害怕。 拍这张照片的法国人叫贝熙业,是当时北平的医生。他在日记里写:“这些孩子本该在母亲怀里撒娇,却在防空洞里学躲炮弹。” 有次他去给难童所送药品,看到孩子们分一碗稀粥,最小的那个抢不到,蹲在墙角啃墙皮,嘴角都磨出了血。 照片背后有行模糊的钢笔字,记着拍摄地点 —— 南京郊区的难民营。1937 年冬天拍的,那会儿城里的枪声还没停。贝熙业说,他是趁日军换岗时偷偷按下的快门,胶卷藏在药箱夹层里带出去的,就怕这些孩子的样子永远没人知道。 后来这批照片在巴黎展出,有个老太太指着其中一个男孩哭了。她说这是她失散的弟弟,当年父母被日军杀害,弟弟被好心人送进难民营,从此没了音讯。照片里的男孩穿着过大的破军装,袖口能盖住手背,却努力把腰挺得笔直,像棵倔强的小草。 有人说老提这些干嘛,伤口总揭会疼。可看看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穿着干净的校服,背着卡通书包,谁能想到八十多年前,同样大的孩子要在废墟里找吃的,要在轰炸声里背逃生路线。贝熙业冒着危险拍这些照片,不是为了传播仇恨,是想让后人知道,安稳日子来得有多不容易。 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整理这些照片时总忍不住叹气。有的孩子手里拿着画满圈的纸片,那是他们记不清父母模样,凭着印象画的;有的照片边角有泪痕,估计是贝熙业拍的时候心疼哭了。这些模糊的影像,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说清战争有多残酷。 现在这张照片存放在纪念馆的恒温展柜里,旁边摆着现在孩子们的画作。一边是灰扑扑的小脸,一边是五彩斑斓的太阳,对比着看,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那个法国人或许没想过,他偷偷拍下的瞬间,会成为跨越时空的提醒 —— 别让孩子的眼睛里再出现那样的恐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柴桑大姐怒问:怎么没有一个人敢去查他那个衣服呢?你们那么正义,查查他那个衣服是从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