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抓获了一名间谍,搜身时,志愿军战士在间谍胸前一摸,脸色大变,不禁失声大叫:“他胸前有东西在动。” 1952年的朝鲜,战局跟一锅黏糊的粥一样,搅不动了。双方在三八线附近你来我往,阵地上炮火连天,但谁也奈何不了谁。这种时候,明面上的仗不好打,暗地里的较量就成了关键。 就在这一年,咱们志愿军的哨兵在后方阵地附近,逮住了一个形迹可疑的人。这人穿着当地老百姓的衣服,但眼神飘忽,走路姿势也不对劲,一看就是受过训练的。抓回来一审,果然,是南朝鲜派过来的特工,代号“信天翁”,刚从美军飞机上跳下来没多久。 搜身是个标准流程,战士们三下五除二就把他扒拉了个干净。可搜着搜着,怪事儿来了。一个年轻的战士负责搜前胸,手刚按上去,整个人像触电一样弹了一下,脸色刷地就白了,指着那特工的胸口,结结巴巴地失声喊了出来:“他胸前有东西在动!” 这一嗓子,把在场所有人都喊毛了。啥玩意儿?活的?是炸弹还是什么新式武器?紧张的气氛瞬间凝固,几个战士立马把枪口对准了那名特工。 负责这片防区保卫工作的大拿,叫丁公量。一听这报告,他立马赶了过来。丁公量可不是一般人,14岁就投身革命,后来还在苏联干过情报工作,上饶集中营里都待过,九死一生逃出来的狠角色。 他走上前,没半句废话,眼神示意战士撕开那特工的衣服。扣子扯开,棉衣撕裂,一个用布包着的小木盒掉了出来。不等盒子落地,盒盖就开了,一只灰色的鸽子,“扑棱”一下就钻了出来,在屋里没头没脑地乱飞。 众人一看,先是松了口气,随即又哄堂大笑。搞了半天,是只鸽子。那名南朝鲜特工的脸,当时估计比猪肝还难看。 但丁公量没笑。他盯着那只鸽子,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知道,这玩意儿,可比一把枪、一颗雷要命得多。 这是一只训练有素的军用信鸽,是敌人用来在咱们后方传递核心情报的“活电台”。 丁公量他对部下说:“把鸽子喂好,检查一下,没问题的话,放它回去。” 在场的人都愣住了。放虎归山?这不等于告诉敌人我们这边有漏洞吗? 丁公量看出了大家的疑虑,解释道:“敌人放鸽子,就是为了确认一件事:他们的特工是否安全落地,并且和潜伏人员接上了头。鸽子飞回去了,就代表一切顺利。咱们把鸽子放了,他们就会相信,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丁公量赌的,就是敌人的思维定式和对自己技术的过分自信。 果不其然,鸽子放飞三天后,美军的飞机又来了。他们以为自己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志愿军后方安插了一枚钉子,于是大摇大摆地飞来空投“补给”。结果,三名空降特工和四大箱物资,刚一落地,就被守株待兔的志愿军战士们给“签收”了。 这还没完。丁公量让技术人员把缴获的电台修复,然后模仿被俘特工的语气,给美军情报部门发了封电报,说:“设备在空投中损坏,请求紧急补充。” 对面压根没怀疑,第二天又屁颠屁颠地空投了四部崭新的大功率电台。这在当时,对于通信设备极度紧缺的志愿军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不,是“敌军送炭”。 这出“空手套白狼”的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手握着敌人的电台,丁公量开始了他真正的表演。他授意情报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美军发送假情报。当时,美军最想搞清楚的,就是志愿军王牌部队——第15军的动向。因为他们正秘密策划一场大规模的东海岸登陆,企图复制“仁川登陆”的奇迹,彻底扭转战局。 于是,丁公量就给他们“喂料”。今天说15军在向东海岸集结,明天说大批火炮正在秘密部署,把一个子虚乌有的“东海岸决战”态势,描绘得有鼻子有眼。为了让戏更真,他还命令所有我方电台静默了整整45天。 这45天,美军的指挥部里估计都快疯了。他们的情报网突然“失联”,之前收到的信息又显示志愿军在东海岸有大动作。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美军的决策层陷入了巨大的混乱和猜忌之中。最终,由于情报完全不可靠,这场关乎战局走向的登陆计划,在反复权衡和争吵后,被无限期搁置了。 一个差点改变朝鲜战争历史进程的重大军事行动,就因为一只鸽子,和一位中国军人的胆识与智慧,被悄无声息地瓦解在了萌芽状态。直到1984年,美国中情局的相关档案解密,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不是计划出了问题,而是从那只鸽子飞回去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掉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俄军都佩服朝鲜士兵作战能力!朝鲜特种兵的服役年限一般长达11-12年,在如此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