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前问他这是干什么?孔子说:“妈死了,不知道爹是谁,没法埋。” 一个少年失去母亲,却把棺柩搁在路边,任人围观。他平静回答不知父亲下落,无法安葬。这举动看似怪异,实则藏着深意,牵扯出家族秘密和礼制难题。究竟啥原因,让他做出这决定?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的鲁国陬邑,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他的父亲叔梁纥是宋国贵族后裔,在鲁国当过武官,那时已经六十多岁。母亲颜征在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两人岁数差得远,在当时社会看来,这种结合不正规,史书称作野合。为了避开闲话,他们到尼山隐居,生下孔子。孔子头顶形状特别,中间低四周高,就取名丘,字仲尼。 三岁那年,父亲叔梁纥去世,母亲颜征在被家中正妻赶出,只能带着小孔子搬到曲阜阙里,日子过得苦哈哈。颜征在守寡,却没放松对儿子的教育,教他识字、懂礼。孔子从小聪明,喜欢学古礼,抄竹简,慢慢掌握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本事。 到十五岁,母亲颜征在病故,孔子成了孤儿。他得处理丧事,按周朝礼法,父母要合葬,可他不知道父亲墓在哪。叔梁纥死得早,家族不认母子俩,墓地没人说。孔子就把母亲棺柩停在五父之衢那路边,人多眼杂,果然引来路人问他干啥。孔子说,妈死了,不知道爹是谁,没法埋。这话听着刺耳,但其实是故意放风,想让孔氏族人注意,帮他确认身份和墓地。 这招奏效,消息传开,孔氏长辈过来看,见孔子长得像叔梁纥,就承认他是家族人。族里接纳他,帮办葬礼,墓地定在鲁国东边的防山,那地方松树多。孔子按礼完成仪式,从此正式进孔氏家族,身份从外人变贵族子弟。 有了家族支持,孔子能安心学东西。他专攻六艺,尤其精通礼乐,天天读古书,抄诗经。学问进步快,他琢磨出以仁为核心的理念,觉得道德教育最重要。后来收徒弟,颜回、子路这些人都服他。 三十岁左右,孔子在鲁国当中都宰,管地方事,推仁政,干得有板有眼。后来升到司空、大司寇,管工程和司法。在夹谷会盟,他用智慧护住鲁国脸面,外交本事显露。 但他跟当权者想法不对付,干不下去,就辞职。带着弟子跑十四年,去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讲仁政。路上吃苦不少,在陈蔡还被困过,可他坚持教弟子。 晚年回鲁国,孔子专心教育和整理古籍,编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给儒家打基础。公元前479年,他在鲁国去世,七十三岁。弟子守丧三年,把思想传下去,影响中国几千年。
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
蕊蕊聊过去
2025-08-14 19:20: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