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国家以2400元的价格收购一名大三学生的画作。没曾想,不久之后,这幅画竟然成了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这幅画,就是大名鼎鼎的《父亲》。创作者叫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一个普普通通的大三学生。 看这幅画,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每一条皱纹都像是被岁月刻上去的,沟壑纵横,像极了养育我们的黄土地。那双干裂、粗糙、捧着一个破瓷碗的大手,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他的眼神,你看他的眼神,浑浊里透着一丝质朴和茫然,嘴唇干得起了皮,一颗牙孤零零地立在那。 这画的冲击力在哪?就在于它的“真”。在它之前,我们看到的农民形象,大多是“高大全”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但罗中立没有,他把他看到的、最真实的农民形象,原封不动地搬上了画布。 据说,罗中立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在大巴山的生活经历。他看到一位守粪的农民,那个形象深深烙印在他脑海里。为了画好这幅画,他把自己关在画室里,画了改,改了画。为了让细节更逼真,他甚至是用画笔一根一根地画出了父亲的胡须。最初,画里的父亲嘴里叼着一根原子笔,这是当时很多农民觉得时髦、有文化的象征。但后来经过一位前辈指点,他去掉了原子笔。这一改,不得了,整幅画的“神”就出来了。它不再是特指某一个农民,而是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代表了千千万万为生活、为家庭默默奉献、像土地一样沉默的中国父亲。 1980年,这幅画被送到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结果可想而知,直接引爆了整个美术界。有人说它“丑化农民”,但更多的人,是被画中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给震住了。最终,《父亲》毫无悬念地拿下了金奖。 展览结束后,中国美术馆决定收藏这幅作品。当时开出的价格,就是奖金加稿酬,一共2400元。 这2400元,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是对一个年轻艺术家最大的肯定。罗中立用这笔钱,给自己添置了一台“奢侈品”——单卡录音机,剩下的钱,大部分都交给了家里。 在那个年代,艺术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社会影响力和荣誉上。能被国家最高美术馆收藏,对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比金钱重要得多的认可。这幅画的意义,从它进入中国美术馆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超越了金钱可以衡量的范畴。它属于罗中立,更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全体中国人。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前几个月,国家文物局和文旅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美术馆藏品保护与活化的指导意见》,里面特别强调了要运用数字技术,让像《父亲》这样的现当代经典艺术品“活”起来。据说,中国美术馆正在筹备一个全新的数字展厅,利用VR和AR技术,让观众可以“走进”《父亲》这幅画,身临其境地感受画里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能“听”到那个年代的风声和呼吸。这幅老画,正在用最“潮”的方式,跟我们这个时代对话。 《父亲》这幅画为什么能火这么多年? 因为它画出了我们民族的“根”。 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我们的父辈、祖辈,很多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咖啡奶茶,但我们的记忆深处,总有那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可能不善言辞,不懂什么浪漫,但他用自己粗糙的双手,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父亲》画的,就是我们集体记忆里的那个背影。 如今的中国,日新月异。当年画里的那种贫瘠和辛劳,正在慢慢成为历史。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回望《父亲》这幅画,它就像一个坐标,提醒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源于“父亲”那一辈人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
1980年,国家以2400元的价格收购一名大三学生的画作。没曾想,不久之后,这幅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13 19:05: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