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称帝后的某一日,在宫中遇到一个只有两三岁的小男孩。小男孩一见到他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拉着龙袍向其哭诉:“爷爷,我肚子好饿啊!” 龙袍上绣着的金龙在宫灯映照下泛着冷光,被孩童攥住的衣角微微发皱。朱棣低头看向那双沾着泥点的小手,喉结几不可察地滚动了一下。这张脸太像了,像极了他那早逝的长子朱高炽少年时的模样,只是眼下这孩子瘦得脱了形,颧骨上泛着不正常的潮红。 这孩子叫朱瞻基,是朱高炽留下的独子。 朱高炽死在靖难之役的尾声,那会儿朱棣刚打进南京城,宫里乱成一锅粥。这孩子的生母是个没名分的侍妾,产后染了风寒,没多久也去了。没人管的小娃娃,就被扔在东宫角落的偏殿,由两个老宫女凑活着照看。 朱棣盯着朱瞻基看了半晌,突然想起朱高炽小时候。 那孩子性子温吞,不像他和二儿子朱高煦那样能骑善射,却总爱跟着他看兵书,小手在地图上指来指去,奶声奶气说“爹,这里该布弓箭手”。有回北征,朱高炽偷偷塞给他一块暖手的茱萸糕,说“娘说爹怕冷”。 如今这小手攥着他的龙袍,和当年塞糕点的手,竟一般大小。 “谁让你饿肚子的?”朱棣的声音有点哑。 朱瞻基眨巴着大眼睛,还不太会说复杂的话,只反复念叨:“婆婆……不给饭……” 旁边的太监吓得魂都没了,赶紧跪下来磕头:“陛下恕罪!是奴才们失察!” 朱棣没看他,弯腰把朱瞻基抱了起来。小家伙轻得像片羽毛,抱在怀里硌得他胳膊生疼。他往偏殿走,一路上的宫娥太监全吓得跪在地上,头都不敢抬。 偏殿里一股子霉味,桌上摆着半碗冷掉的稀粥,结着层白膜。墙角堆着几件打补丁的小袄,棉絮从破洞里钻出来。 朱棣的手捏紧了,指节泛白。 他当燕王时,府邸再简朴,朱高炽也从没受过这委屈。如今他成了天子,亲孙子却在自己的宫里饿肚子。 “把东宫所有伺候的人,全给朕拖下去杖毙。”朱棣的声音冷得像冰。 老宫女哭着求饶,说她们也是没办法,“贵妃娘娘说……这孩子是丧门星,克死了父亲母亲,不该好好养着”。 朱棣知道她们说的是徐贵妃,朱高煦的生母。自打朱高炽没了,这女人就总在他耳边吹风,说朱瞻基命格不好,该送到皇陵去“赎罪”。 他没再说话,抱着朱瞻基回了自己的寝殿。 御膳房的人疯了似的忙活,端上来的点心堆了满满一桌子。朱瞻基抓起一块梅花糕,塞得满嘴都是,小脸上沾着糖渣,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朱棣,好像怕他突然走掉。 “以后,跟爷爷住。”朱棣拿起手帕,笨拙地给他擦脸。 朱瞻基似懂非懂,把手里咬了一半的糕递到他嘴边:“爷爷……吃。” 那一天,朱棣没批奏折,就坐在殿里看着孙子吃东西、睡觉。朱瞻基睡熟时攥着他的手指,眉头还皱着,像是梦里还在惦记饿肚子的事。 后来,朱瞻基被养在朱棣身边,教他读书骑射。这孩子性子像朱高炽,温和却有主意,看奏折时能一眼指出要害,骑射也练得有模有样。 有回北狩,朱瞻基跟着他猎到一只鹿,兴奋地举着箭跑过来,脸上的红晕,和当年那个攥着龙袍哭诉的小娃娃,慢慢重合。 朱棣看着他,突然明白。 他争了一辈子权位,杀了不少人,双手沾满血腥。可这孩子的出现,像一道光,照进他心里最硬的那块地方。 皇权是冷的,可血脉里的温度,终究是捂不凉的。 那些在宫斗里被算计、被忽视的孩子,那些藏在龙椅阴影里的哭声,或许才是最能戳中帝王软肋的东西。毕竟,再狠的人,也曾是别人的儿子,也曾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吃饱穿暖。 朱瞻基后来成了明宣宗,开创了“仁宣之治”。他总说,自己这辈子最忘不了的,是爷爷把他从冷宫里抱出来的那天,龙袍上的金线硌着脸颊,却比什么都暖。 信息来源:参考《明史·宣宗本纪》《明实录·太宗实录》及《明朝小史》中关于朱棣与朱瞻基早年相处的零星记载。
1407年,朱棣的妻子刚过世,他就给28岁小姨子徐妙锦写信:嫁给我吧!徐妙锦回:
【1评论】【5点赞】
云飞扬
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