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打到现在,俄罗斯终于看明白了,他可以炸乌克兰的城市,可以打掉乌克兰的电

韫晓生 2025-08-13 14:17:16

[中国赞]打到现在,俄罗斯终于看明白了,他可以炸乌克兰的城市,可以打掉乌克兰的电网,却炸不垮他们的军工,切不断北约的“造血管”。   (信源:北京日报——北约企图将兵力前推,俄军有三张“王牌”反制)   要看懂俄乌战争的走向,或许首先要抛开谁胜谁负的传统问题。因为这早已不是一场俄乌两国的对决,而是一场两种“战争机器”的正面碰撞:一边是依靠国家力量、消耗庞大库存的传统集权模式;另一边,则是一个以资本为燃料、以网络为骨架的新型代理人战争体系。   当这两种体系交锋,战场上的得失便不再是结局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其中一台机器从设计之初,其目标或许就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的“胜利”,而是为了让战争这门生意能够长久地运转下去。   北约打造的这台战争机器,其核心驱动力与其说是地缘政治,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合作。开战以来,涌入乌克兰的巨额资金,与其看作援助,不如看作一笔回报丰厚的风险投资。   回报是什么?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股价暴涨超过三倍,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的炮弹月产量也从1.4万枚飙升至8.5万枚,答案不言而喻。在这里,战争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这台机器的后勤体系也颠覆了传统。它不再依赖少数几个大型兵工厂,而是构建了一个“打地鼠”式的分布式生产网络。俄罗斯的导弹及时炸毁了工厂和生产线,但他们也会立刻补上。   更有甚者,莱茵金属在乌境内开设四家工厂,前移生产线,缩短供应链。为保护这条“造血管”,撑开海陆空一体化立体盾牌:天上北约预警机实时监控,地面层层部署防空系统,海上军舰巡弋,阻止干扰。   相比之下,俄罗斯战争机器遵循不同传统逻辑,动力源于国家财政,但发动机压力日增。其油气收入大幅下滑,因国际油价被压制、开采成本高,利润空间有限。曾用的能源牌和卢布结算令,先后被欧洲转购美国高价气、印土等国绕道结算化解。   在后勤上,这台机器更像一个正在被掏空的中央仓库。前线每日消耗惊人,而本国产量却跟不上,缺口不得不依赖伊朗和朝鲜的有限库存。   当上万辆坦克装甲车需要补充时,甚至连老古董都搬过来用了。而比库存见底更沉重的,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人力损耗,数十万士兵的伤亡,意味着每天都有大量生命从名单上消失。   当这两种模式在战场上碰撞,结果几乎是一种预设好的失衡。俄罗斯的打击,无论是轰炸发电站还是军事仓库,都像是打在了棉花上。它攻击的是一个个孤立的“节点”,而面对的却是一个拥有强大再生能力的“网络”。   前脚俄罗斯的导弹刚炸毁一个变电站,后脚他的合作伙伴就送来了发电机。所以说俄罗斯摧毁他的设施是没有用的,他的背后有一条通常无比的输血之路。   当然,俄罗斯也在努力破局,他们加强情报工作,试图找出“造血管”的薄弱环节;同时研发新型导弹,并试图在外交上策动北约内部分裂。但这更像是在一个精心设计的系统内进行的挣扎。   这场体系对抗的影响,早已溢出乌克兰的边界,将俄罗斯拖入一个更宏大的战略困局。在西部,北约在其边境持续军演,迫使俄罗斯不得不从远东抽调本已紧张的兵力进行布防,陷入多线作战。   在全球维度,这场对抗则在重塑整个地缘政治版图。美国将更多兵力转向亚太,日本和韩国的军舰出现在北约的演习队列中,一个全球性的战略包围网正在悄然形成。   最终,一个判断愈发明朗:俄罗斯面对的并非乌克兰一个国家,而是一个由多个国家支撑的庞大战争体系。   在这场对决中,北约体系的“胜利”,或许并非攻城略地,而是让冲突本身可持续地进行下去,因为这能源源不断地将堆积如山的军火库存,转化为现金流和地缘影响力。   而俄罗斯,正拼尽上个世纪的工业遗产和当下捉襟见肘的财政,去对抗一个正在自我迭代和盈利的21世纪战争模式。   它正面临着一种残酷的结局:不是被一次军事上的完败所击垮,而是被一场看似没有尽头的“特别军事行动”活活耗尽。那么,当战争本身成了对手的商业模式,这场仗,又该如何结束呢?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