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2岁的前北大校长周培源晨练回家后,对着妻子说:“我爱你!”妻子回看

优优谈过去 2025-08-13 11:20:53

1993年,92岁的前北大校长周培源晨练回家后,对着妻子说:“我爱你!”妻子回看丈夫一眼,语气稍有不耐烦地说:“看你有点疲惫,赶紧去休息!”谁知,周培源躺下后,竟再也没有起来。[凝视] 那个年代,清华物理系几乎看不到女学生的身影,好友刘孝锦实在看不下去这个书呆子的单身生活,特意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带来一沓照片。 照片中有八位女学生在颐和园的合影,其中一位名叫王蒂澂的姑娘眉眼清秀,笑容温婉。周培源的目光瞬间被吸引,手指在照片上轻轻停留。这张后来被称为“八美图”的照片,成了两人爱情的起点。 初次见面时,周培源显得异常紧张,在饭桌上,他不停地给王蒂澂夹菜,特别是韭菜,堆得像小山一样。这个笨拙而真诚的举动,让王蒂澂忍俊不禁,也让她看到了这个学者内心的纯真。 当时同样仰慕王蒂澂的还有另一位清华教授叶企孙,得知好友的心意后,叶企孙选择了默默退出。多年后有人问起他的终身大事,叶企孙只是淡淡一笑,从未多言。 1932年,两人在清华园举行了简朴而温馨的婚礼,婚礼上,梅贻琦校长的一句口误逗得全场哈哈大笑,原本严肃的周培源也被妻子轻拉袖子的小动作逗乐了。这一刻,他明白生活不只有物理公式,还有这份温暖的烟火气。 然而,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婚后第三年,王蒂澂被诊断出肺结核,需要到香山进行长期疗养。那个年代,结核病几乎是不治之症,医生的话让两人都陷入了绝望。 周培源开始了艰难的两地奔波,白天他在清华讲课做研究,傍晚就骑着自行车赶往香山,单程五十多里路。无论刮风下雨,这条路他走了整整一年。 有一次,疗养院规定的探视时间已过,护士催促周培源离开。他舍不得就这样告别,竟然爬到病房外的窗台上,隔着玻璃向妻子比划着“好好吃饭”的手势。护士发现时,这位平日里严谨的教授已经变成了满身灰尘的“泥人”。 王蒂澂在窗内看到丈夫的样子,既心疼又感动。这份默默的坚守,成了她战胜病魔的最大动力。一年后,被医生判为“难以治愈”的王蒂澂奇迹般地康复出院。 抗战爆发后,这对夫妻面临了更大的考验,周培源随清华南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继续从事流体力学研究。王蒂澂则带着孩子们辗转逃难,还自学俄语编写教材贴补家用。 1943年,周培源受邀赴美进行学术交流,面对美国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他坚持三个原则:不入美国国籍,不签长期合同,随时准备回国。四年后,夫妻俩带着几箱书籍和简陋的实验设备,毅然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 回国后,周培源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中,无论工作多忙,他每天都会抽时间陪伴妻子。两人常常一起在燕园里散步,讨论学术问题,分享生活趣事。 进入晚年后,王蒂澂因病行动不便,周培源婉谢了所有外出活动的邀请。朋友们劝他多出去走走,他总是说:“最美的风景要和她一起看才有意义。” 1993年的一个冬日,92岁的周培源像往常一样对妻子说了声“我爱你”,然后安然入睡,再也没有醒来。这句简单的话,他坚持说了整整六十年,从未间断。 在生活中,两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王蒂澂喜欢收藏字画,特别偏爱“并蒂莲”题材的作品。周培源常开玩笑说,家里早就有现成的“五朵金花”了——妻子和四个女儿。 1988年,他们将收藏多年的145幅珍贵书画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博物馆,当时的捐赠价值相当可观,但两人从未把它当作负担,反而觉得这些文物能被更多人欣赏是最好的归宿。 周培源去世十六年后,王蒂澂也安详离世,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爱情传奇,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们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有着最动人的真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两个知识分子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彼此,守护着家庭,也守护着内心的那份纯真。 看完这个故事,你觉得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还会有人能像周培源那样,用一句“我爱你”坚持六十年吗?在你心中,什么样的爱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永恒?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信源: 追忆周培源:和爱因斯坦一起搞研究,与妻子相濡以沫61年——澎湃新闻

0 阅读:287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