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乌东边境增兵十万,我忍了。 普京签署核武库扩建令,我也忍了。 但是万斯扬言为乌克兰开战,我实在忍不了。
万斯选在特朗普与普京会面前三天放话,时机绝非偶然。他一面声称美国正协调俄乌会晤,一面又强调必须先过特朗普这关。这种看似调解的姿态,实则是把美国架上了唯一裁判席。俄乌能否坐上谈判桌,全凭华盛顿点头。这种操作早已超出斡旋范畴,成了赤裸裸的权力宣告。
更值得玩味的是万斯的双重话术。他一边对欧洲盟友承诺避免战争,一边却向俄罗斯挥舞军事行动的刀锋。这种矛盾的信号暴露了美国的真实意图:既要用武力威慑逼迫普京让步,又要安抚盟友对冲突扩大的恐慌。可历史证明,摇晃的火把更容易点燃草原。
万斯的强硬表态藏着三重算计。其一是为特朗普的会谈铺路,提前划定美国所谓的红线;其二是试探俄方底线,将未来和谈破裂的责任预先推给莫斯科;其三是对乌克兰的变相安抚,暗示美国不会放弃这颗牵制俄罗斯的棋子。可惜政治算计从不是和平的基石。
当万斯宣称俄罗斯缺乏停火诚意时,却选择性忽略美国军火商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暴利。过去一年,雷神和洛克希德的股价涨幅超过标准普尔三倍。和平协议的拖延,对某些利益集团而言反而是桩好生意。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或许比任何外交辞令更能解释冲突的顽固。
最令人忧虑的是军事威胁的连锁反应。普京在万斯发言后四小时,便下令战略火箭军进入特别执勤状态。核大国的每一次恫吓,都在将世界推向未知的悬崖。七十年前的古巴导弹危机教会人类的事,今天似乎已被彻底遗忘。
真正渴望和平的人,不会把枪顶在谈判者的太阳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