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四名上海姑娘在青海金银滩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多年后这张照片被放在了

瑶光映心曲 2025-08-12 21:06:17

1963年,四名上海姑娘在青海金银滩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多年后这张照片被放在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里,而讲解员则会告诉参观的人们:“这张照片是核研发基地唯一的私人合影。”那么在保密制度极为严格的当时,这张照片是怎么诞生的呢? 四个姑娘王兰娣、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本来在上海过着普通日子,1958年国庆刚过,就被学校挑中提前毕业,去陕西宝鸡的国防学校。那里其实是国营782厂,新建没多久,她们开始半工半读。罗惠英学无线电,其他三人搞雷达结构。生活挺苦的,早起就吃玉米糊,后来连这个都没了,得自己挖野菜垫肚子。加班是家常便饭,手上起茧子,眼睛熬红了也得干。五年下来,她们掌握了技能,领导说去重点工程报到,没说具体啥,只知道比宝鸡还艰苦。她们没多问,从上海走时就准备好听国家安排了。 到了宝鸡厂,她们边学边干,车间里机器嗡嗡响,空气里全是金属味。罗惠英整天焊线路,王兰娣她们组装雷达零件,拧螺丝拧到手酸。物资紧缺时,四人扛锄头去野地,挖回一篮子野菜,分着煮汤喝。国家那会儿正难,大家都咬牙顶着。学成后,转去青海,火车上组织反复讲保密:别掀窗帘,别串门子,别打听别人事。下了车,金银滩一片荒凉,帐篷到处支着,风一吹尘土飞。 金银滩的221厂,对外有好几个名头,先叫青海综合机械厂,后来兰字839部队,全是为保密。姑娘们分了岗,王兰娣管化学试剂,范德娟弄生产器材,罗惠英在科研供应,俞锡君管基建材料。气候恶劣,冬天雪大,沙尘暴一来帐篷都晃。吃的东西更糟,水烧不开,馒头硬邦邦,每月24斤粮半两油,菜就干茄子。很多人腿肿了,还得干活。那时搞草原大会战,材料清单厚厚一摞,俞锡君抄五份,手上磨出老茧。出差采购时,说是02单位,工厂就优先给货。 保密制度铁板一块,不准通信,不准带土出去。相机锁在保卫处,要拍得经政治部批。七月底,俞锡君收设备时发现破损,叫保卫拍证据。拍完,她顺口求给四人留影,对方居然答应。就这么,站在帐篷外按了快门。照片出来,俞锡君听说有人寄相机挨罚,赶紧藏箱底。基地里,大家闷头干,不知干啥,直到1964年原子弹爆了,才明白参与了国家大事。 221厂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从选址到运行,全靠保密撑着。金银滩草原上,1100平方公里禁区,哨所林立,警卫团把守。工作人员进出查得严,信件堆着不寄。姑娘们在那儿一年多,适应了苦日子。大会战时,材料催得急,俞锡君全国跑,火车颠簸也得扛。基地改名几次,就为瞒人耳目。原子弹成功后,喜讯传开,大家才知道自己贡献大。 基地迁移四川,四人调走,各奔东西,没联系了。范德娟后来病故,王兰娣她们退休。1993年,原子城纪念馆建,俞锡君捐照片,这张私人影成了唯一展品。2014年,爆炸50周年,海西镇邀221名功臣,王兰娣、罗惠英、俞锡君去馆里,看见照片,齐说自豪。基地退役后,西海镇建起,草原变新城。 核事业起步难,国家从零干起,221厂集结全国力量。保密不是闹着玩,泄密就处分。姑娘们从上海到西北,奉献青春,没怨言。照片虽小,记录了那代人付出。纪念馆里,这张影提醒大家,成功背后是无数普通人撑着。

0 阅读:128

猜你喜欢

瑶光映心曲

瑶光映心曲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