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他小声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先砍我,

内娱未解之谜 2025-08-12 11:29:54

“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他小声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先砍我,这钱就归你!”刽子手一听,这买卖还挺划算。手起刀落后,刽子手喜滋滋地捡起两个纸团,拆开一看,脸色大变。” 咱说这事儿搁现在看像段子,可放当时那是真要命。刽子手举着刀等银子呢,结果拆开纸团——好家伙,就俩字儿“好疼”!您说这金圣叹临死前还逗乐子,也是够狠。 金圣叹打小在苏州长大,原名张采,1608年生的。后来明朝没了,他心里憋屈,干脆改姓金,名字叫“圣叹”——意思是金人骑在头上,圣人只能叹气。这姓改得,多少带点对清廷的不满。 要说这人吧,小时候家里没多有钱,可脑子灵光得很。别人读书为科举,他偏不乐意走那条道儿。明亡之后更绝了,彻底断了做官的念想,就蹲家里啃书本。日子过得清贫,可那股子狂劲儿没减——今天评《庄子》,明天批《史记》,连《水浒传》《西厢记》这种当时被人看不起的小说、戏文,他都当宝贝似的琢磨。 您可能纳闷,评书有什么了不起?可他不一样啊!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并称“六才子书”,这可捅了马蜂窝。那会儿谁把小说和儒家经典放一块儿?他倒好,说这些都是天下奇书,值当一块儿研究。就为这,当时文坛老学究们没少骂他“瞎胡闹”。 他还特会挑刺儿。比如《水浒传》后五十回,他说太啰嗦,直接砍了,只留前七十回。您别说,这一砍倒砍出经典了,后来流行了三百多年,好多作家写故事都学他那股子紧凑劲儿。再看《西厢记》,他删删改改,非说这是讲真感情的,那些骂它“淫书”的道学家,他根本瞧不上。 光评书还不够,他生活里也带点“狂”。 清兵打进江南那会儿,他日子更难了。亲眼见过乱世里老百姓咋被欺负,对当官的腐败更是恨得牙痒痒。顺治年间,他的文章传到皇帝那儿,顺治夸他“古文高手”,他倒没飘,还是老样子——教学生读诗讲节奏,自己写文章骂贪官。比如批《水浒》时,他说“乱自上作”,高俅那类贪官底下养着一帮狗腿子,坑得老百姓没活路,这天下哪有太平? 要说他人生的转折点,还得是“哭庙案”。1661年顺治驾崩,苏州设灵哭祭。新上任的吴县县令任维初可倒好,一来就追着收欠税,还把公粮亏空三千多石的责任推老百姓身上,抓交不出粮的人用鞭子抽。这事儿把当地读书人气炸了,金圣叹带着一百多秀才,借着哭灵的机会在孔庙聚会,递状子告任维初贪污,还捎带脚儿骂巡抚朱国治包庇。 您猜怎么着?朱国治先抓了五个秀才,第二天金圣叹又组织人去哭庙,敲钟打鼓闹得满城风雨。不过他自己没去现场,结果还是被牵连了。朱国治往上头汇报,说这些秀才是“聚众闹事”“抗粮不敬”,清廷正想收拾江南士族呢,立马派人来审。这一审可不得了,严刑拷打,屈打成招,最后定了个“谋反”罪,要砍头。 这案子审得那叫一个不公平。刚开始道臣还查点实情,到朱国治手里直接定性“倡乱”,到了朝廷那儿就更离谱,叫“吴县抗粮案”。任维初倒好,啥事儿没有继续当官;朱国治后来在云南当巡抚,还被吴三桂杀了,也算现世报。任维初后来也被继任者砍了头,俩都不是好东西。 哭庙案和通海案、奏销案并称清初“江南三大案”,说白了就是清廷拿汉人士绅开刀立威。金圣叹被列在主犯里,就因为他牵头写了哭庙文,还组织大家。处决那天在南京三山街,犯人反绑着,背上插着“犯人”的牌子,嘴里塞着木块,围观的人被兵丁赶得远远的。炮声一响,一百多号人丢了命——其实真正处决的是十八个秀才。 金圣叹临死前倒挺从容。见家人的时候,他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这双关语藏着多少委屈,围观的人听了都抹眼泪。还有说他叹着气说“断头,痛哉!籍家,惨哉!然以无意得之,大奇,一笑受刑”,您瞧这脾气,到死都没服软。 民间还传,他临刑前塞给刽子手俩纸团,说里面有银票。刽子手砍完头赶紧拆,结果是“好疼”“好苦”之类的字。这事儿史书没记,多半是后人编的,但能看出来大家多佩服他的机灵——哪怕快死了,也不忘逗逗这帮拿命不当回事儿的刽子手。 金圣叹死了,可他的影响没断。《水浒传》七十回本成了经典,后来书商卖书,读者在书摊前唠的都是他咋删改的。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多少也受他启发。他提的“六才子书”,后来有人接着研究,慢慢改变了大家对“经典”的看法——原来小说、戏文也能和诗文平起平坐。 说句实在的,金圣叹这辈子挺冤。他有才华,有骨气,看不惯贪官污吏,想凭本事吃饭,结果因为说了几句真话,就被砍了头。哭庙案里那些秀才,哪个不是读圣贤书的?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家属流放,这事儿搁谁心里不堵得慌? 可再想想,也正因为有他这样的人,才让我们知道——哪怕日子再难,有些话也得说,有些理也得争。要是都像那些缩着脖子的,咱们现在能读到这么多有意思的书?能知道原来小说也能评出花来?

0 阅读:121

猜你喜欢

内娱未解之谜

内娱未解之谜

张艺兴的染色体、杨幂的闺蜜团…娱乐圈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