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这回放狠话了,核心就一个:绝不让那些贪污钱跑路的家伙和他们的家人朋友在国外花着脏钱享受日子! (信源:光明网今年已追回225亿!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绝不让腐败分子及其亲属在境外挥霍不义之财) 2025年7月24日,当飞机的舱门在泰国曼谷打开时,一段长达13年的跨国逃亡走到了尽头。镜头下的周静华,曾经的云铜公司副总,面容憔悴。 13年里,她靠着假身份和转移资产,像只惊弓之鸟一样活着,以为地理距离和法律壁垒能把自己贪污的罪行永远埋葬。谁知,中泰两国执法部门花了十多年功夫,最终还是把他押上了回国的飞机。 周静华的归案远不是一个孤例,它掀开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他的逃亡,以及许多类似他的人的逃亡,都始于一个充满致命幻觉的剧本——“逃逸式离职”。 这套玩法是部分“身怀绝技”的国企人员设计的金蝉脱壳之计。他们不走正常程序,直接消失,妄图切断与过去的联系。在其扭曲逻辑里,国家“金饭碗”成了“私人提款机”。 他们一边享受体制好处,一边铺设境外“黄金跑道”。剧本简单,今天交辞职信,明天乘国际航班,后天巨额赃款汇入海外账户。他们自以为犯罪完美,却忘了数字时代操作难长久隐瞒。 面对这种精心算计,国家机器的反击其实早就开始了,而且是从源头上堵。为了不让“逃逸式离职”有可乘之机,一张严密的“防逃网”正在织就。在2024年的时候,国家就联合整治过违规办理出国证件。对“裸官”这类高风险群体的盯防也越来越紧。 同时,资金外流的口子也在被精准扎紧。仅2025年上半年,央行和公安部就联手挡住了超过500亿元的可疑资金,这些钱原本准备通过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流向境外。这道“防逃网”,就是给所有蠢蠢欲动的人发出的第一道明确警告。 不过,总有漏网之鱼。而一旦有人侥幸溜了出去,真正的追捕大戏才算开始。以“天网2025”行动为代表,“追人”与“追钱”并行的立体追捕全面铺开。 国家监委牵头,采取“一案一专班、一案一策略”,为每个逃犯量身定制抓捕方案。对于像是负隅顽抗的人,将和国际刑警合作,全面围捕,并冻结资金;而对外逃28年的梁锦文,采用政策感召和人性化沟通,促使他主动回国投案。 人要抓回来,钱也必须一分不少地拿回来。这是追逃行动的铁律。而这也实得赃款被追回。这背后,是追赃手段的升级。今年7月,中国一家地方法院作出的“违法所得没收裁定”,第一次获得了外国的承认和执行,涉案资产被全额返还。 这个案例是个重要的信号,它不只为国际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更是在告诉全世界:不义之财,藏到天涯海角也没用。无论你是谁,无论你之前在何种岗位只要被捉拿归案,无一例外都被要求全额退赃,藏在国外的、藏在国内的,在“颗粒归仓”的决心下一个都跑不掉。 这场斗争的棋盘早已超越国界。中国从国际反腐合作的“追赶者”变为重要的“参与者”乃至“规则制定者”。在“天网2025”行动中,中国与泰国、保加利亚等30多个国家建立反腐败司法协助“绿色通道”。 在G20、金砖国家等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推动“拒绝成为腐败避风港”的共识。自2015年公布“百名红通”名单,十年间,超1.4万名外逃人员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追回,超666亿元赃款被挽回,“百名红通”人员在亚洲地区已清零。 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选择通向截然不同的结局。周静华被引渡回国时说:“逃得再远,也逃不过法律的罗网。”他的下场,就是对所有心存侥幸者的警示。 而另一面,浙江一位前国企高管在退休后,选择主动坦白问题、上交巨额非法所得,最终获得了从轻处理。一念之差,天壤之别,这个道理再朴素不过:离职要干净,侥幸毁一生。 所以,究竟是越织越密的天罗地网更能震慑人心,还是说,一个人心里的那道防线,才是杜绝腐败真正的解药?
【中纪委出手!整肃教育领域5大腐败,这回真刀真枪来了!】教肓领域反腐又一场反腐风
【62评论】【1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