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何冰跟儿子在家看电视,没想到儿子看到了何冰演得电视剧后,吃惊的问何冰说:“爸,原来你这么有名呀,还拍电视剧,我也是刚刚才知道的。” 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何冰是响当当的“角儿”。可就是这位公认的老戏骨,却曾笑着调侃,自家门锁的指纹系统里,压根就没他的份儿。 故事要从1968年的北京说起。何冰生在教师家庭,从小被管得严,考试拿不到满分甚至不敢进家门。可这份严苛,并没能把他塑造成一个学霸。到了初中,课本上的字仿佛跟他有仇,怎么也看不进去。命运的转折,来自一张别人送的话剧票。 当他在剧场里看完《命运的捉弄》,一道光劈开了混沌的青春,他瞬间明白了自己想干什么,站在台上,用表演引人哭、逗人笑。他把这个疯狂的念头告诉了学霸同桌李海洋,那个扎小辫的姑娘非但没笑话他,眼里反而闪着光,笃定地说:“能成。” 就凭着这份肯定,何冰一头扎进了表演的世界。他铁了心考中戏,只因听人说那儿“不挑脸”。谁知一进校门才发现,传言不靠谱,满校园的俊男靓女,更显得他其貌不扬。 自知没有外形优势,他便一头扎进演技的磨砺中,跟着老师死磕四年,硬是把“戏比天大”这四个字,炼成了自己的筋骨。1991年毕业,他意气风发地踏入人艺大门,以为总算熬出了头,却开启了漫长的龙套岁月。 那时的日子很苦,月薪不到一百块,在话剧《李白》里,他全部的演出就是冲上台喊一声“报!”,人还没站稳就得下台。即使如此,他依然咬牙坚持着。 转机出现在1993年。他在话剧《鸟人》里争取到一个七分钟的角色,演出结束,一位在台侧看戏的老艺术家激动得直拍大腿:“这孩子,是吃这碗饭的!”从那一刻起,何冰的舞台才算真正亮了起来。 在《我爱我家》里短暂露脸;到了1997年,又凭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里的一个小配角,让观众开始觉得他眼熟。而一部《大宋提刑官》,更是让他火遍大江南北,彻底奠定了“戏骨”的地位。 也正是在事业曙光初现的1997年,一个来自过去的BP机讯号,为他的人生拉开了更重要的一幕,他回拨过去,听筒里是一个带着笑意的女声:“我李海洋啊,回国了,见面喝茶?”还是那个初中同桌,只是当年的小辫姑娘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西餐厅里,正当何冰不知所措时,李海洋放下刀叉,平静地投下一枚“炸弹”:“我明年彻底回国,你娶我吧。”何冰手里的餐刀差点惊得掉进盘子里。 婚事定了,他才猛然想起自己穷得叮当响,演一场话剧的报酬,还不够在北京买半平米房。没承想,李海洋比他还干脆:“我回日本办离职还能领笔奖金,正好给你半年时间攒老婆本。”1998年,他们的婚礼简单得像一出生活小品。 到了夜里,新娘子掏出一个信封塞给他:“里头五千块,明儿请你那帮兄弟搓顿好的。”何冰攥着钱,眼圈瞬间就烫了。新娘子却笑着说:“两口子计较这个?”那一刻,他暗地里咬碎了牙,发誓这辈子绝不负她。 婚后,何冰果真把台上的“角儿”身份,彻彻底底地留在了门外。他理解妻子作为圈外人对演艺圈的疏离感,当李海洋说出“你们拍戏,我连门缝都懒得扒”时,他便懂了。 从此,他把家人捂得严严实实,所有收入上交,家里窗帘换什么颜色、饭菜是咸是淡,全听媳妇的,甘愿当一个“妻管严”。这份守护,在他与儿子的“对手戏”中,展现得更为深刻。 儿子出生后,何冰一改自己童年所受的严厉,对他格外宽容。他从没跟儿子提过自己是演员,直到有一天,小家伙看电视重播的《大宋提刑官》,突然指着屏幕蹦起来:“爸!电视里那人怎么是你?” 看着儿子震惊又崇拜的眼神,何冰没有炫耀,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他带着儿子去人艺后台,让他亲眼看演员们谢幕时的投入;又在深夜十一点多,带他去看剧院门口排队买票的长龙。 儿子看着那望不到头的队伍,彻底傻了眼,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父亲口中“成功背后”的含义。从那以后,他不再只把爸爸当成一个“上过电视的人”,而是开始学着关心他,提醒他外出拍戏注意身体。 如今,两个舞台在何冰的人生中已然完美交融。不演戏的日子里,他就窝在沙发上陪媳妇追剧,儿子放假回来,一家三口就挤在厨房里包饺子。 他曾在一档节目里被问及为何还在拼命演戏,他咧嘴一笑,坦然说道:“儿子眼看要上大学,得攒学费啊。”这句大实话非但没被嫌俗,反而赢得了满堂喝彩,在这个人人都急于把家庭生活变现的时代,何冰这种“关起门来过日子”的老派活法,反倒成了一种清醒。 信源:上观新闻——何冰:前浪的“代价”;新民晚报——人物|何冰:总得去做一件不惜“代价”的事儿
她比董卿,周涛更优秀,可惜却惨遭男人拖累退出央视!前男友死缓、丈夫狱中去世,名声
【1评论】【12点赞】
用户10xxx57
有真本事的人用不着装腔作势!佩服佩服!
Yama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