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最终让中国芯片扬眉吐气的,竟然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太!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18年,人民大会堂里一场看似低调的发布会正悄然改写中国科技史。 在人群中,那位拎着旧文件包、身穿深灰色中山装的老人名叫黄令仪,82岁的她身后是西方媒体长达几十年的嘲讽:“中国芯片落后世界20年”。 但这一天,龙芯3号处理器的量产宣告中国首次实现CPU百分百国产化,美国技术封锁的铁幕被撕开一道裂缝。 被称作“中国芯片之母”的她,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让预言破灭。 时间倒回1958年,22岁的黄令仪在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课堂上第一次接触晶体管,那时候中国连二极管都要依赖苏联援助。 三年后她在华中工学院白手起家建起全国首个半导体实验室,用土法炼钢般的毅力造出国产二极管。 然而,美国德州仪器已量产集成电路,日本尼康的光刻机开始出口,但没人能想到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会在六十年后成为终结“中国无芯”历史的关键人物。 她参与研制的计算机曾搭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奏响太空,却在1989年美国国际芯片展上遭遇刻骨铭心的刺痛,走遍展台找不到一枚中国芯片,她在日记里写下“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世纪之交的中国芯片产业正经历至暗时刻,无锡华晶等早期探索者接连倒下,909工程投入的40亿元几乎血本无归,中关村电子市场堆满进口芯片。 65岁的黄令仪本该在广西享受退休生活,直到中科院胡伟武带着“龙芯计划”找来。 最初团队连设计软件都没有,只能用最原始的铅笔绘图,试产出的首批芯片合格率不足1%。 美国同行嘲笑这是“石器时代的尝试”,却没人知道这群人每天工作18小时,黄令仪甚至带着颈椎支架修改电路图。 2002年龙芯1号诞生时性能仅为奔腾2的十分之一,却让中国计算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心脏”。 2018年,当美国禁售令让中兴通讯瞬间休克,龙芯团队却在黄令仪带领下完成逆袭,龙芯3号采用完全自主指令集,北斗卫星、复兴号高铁、歼-20战机相继换上中国芯。 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上,燧原科技的AI芯片算力比肩英伟达,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良品率达95%,中国芯片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当年那些嘲讽者不会想到,被他们视为“落后20年”的中国企业,如今在5G通信芯片、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已开始领跑。 黄令仪亲历过用算盘计算导弹轨道的年代,也见证过“造不如买”的短视浪潮,更在80岁高龄拖着鼠标逐行检查龙芯电路。 国科大校长周琪提到她说“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耻辱”的誓言时数度哽咽,这不仅是科学家的执着,更是一个在日军轰炸中逃难的女孩,对幼时“中国为何总被欺负”之问的回答。 如今龙芯3C6000已能同时处理通用计算和AI任务,上海交大研制的光量子芯片被《自然》杂志称为“里程碑”,这些突破背后是无数个黄令仪式的坚守。 四十年轮回,被“卡脖子”的困境再次激发出惊人能量,2025年国产28纳米光刻机即将交付,华为联合中芯国际突破7纳米工艺,就像黄令仪常说的:“只要不跪下,中国人永远够得着星辰。” 当黄令仪老人的骨灰撒向大海时,随葬的是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从二极管到龙芯,从“泪眼涟涟”到“芳草天涯”,这条路上倒下过无数个“无锡华晶”,也站起了更多个“黄令仪”。 当美国分析师还在争论中国芯片到底落后几年,上海街头搭载地平线自动驾驶芯片的出租车已超过万辆,这个用半个世纪回答“能不能造出来”的国家,正在书写下一个问题的答案:怎样造得更好。 信息来源: 科普中国网《听,祖国的“芯”跳》 澎湃新闻《致敬广西好儿女|国科大校长为她而哭》 南宁晚报《一片丹芯为报国——记“中国龙芯之母”广西籍科学家黄令仪》
“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美国人
粉樱萌娃
2025-08-09 16:28: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