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藏海传》导演曹译文的深度访谈极具启发性。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归纳梳理,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维度: 首先,在文化表达层面,曹导提出了文化输出需要扎根于本国文化并进行适当包装的创作理念。《藏海传》选择对标明朝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架空叙事与强情节设定的内在需求,这种历史语境的选择既保证了创作自由度,让剧情落地,又为文化元素的自然呈现提供了载体。 其次,在创作方法论上,访谈凸显了曹导对影视工业化的深刻理解。他特别强调的剪辑二创,以及对文本文学性的追求,展现了对影视创作全流程的把控能力。 最后,在职业认知层面,曹导提出的“口碑好坏与导演有直接关系”的观点,体现了新生代导演的责任意识与艺术担当。 以下为访谈内容引用,方便大家快速阅读。 “我认为,文化一定要包装成一种易于被广大观众接受的形式。” “不管你做什么项目,做什么题材,你得扎根在自己的文化表达里,得有你真的想说的东西。” “我们在内容创作和视听表达上都要兼顾,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深度,另一方面也要放大它的神秘感和美学价值。这种神秘本身就非常吸引海外观众。” “《藏海传》则是完全不同的类型题材,古装谋略、悬疑探险,在这样一个强情节、强设定的前提下,我首先要考虑的是把这个故事扎实地讲好,《藏海传》最需要做的就是平衡。因为南派三叔和编剧赵柳逸给到的这个剧本,有一个非常新颖的设定和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但是它也有一些飞扬、跳脱的情节和元素,我们需要在一些地方想办法让它落地。不管我们是把时代背景最后落地参照明朝,还是用科学的方式去解读和呈现那些看起来有些超自然的元素,都是在做改动的同时希望最大程度地保留这些有趣的部分。所以我们说这两者要做的平衡是这个戏挺难的事情。一旦处理的不好,要么失去了吸引人的元素,要么就太飞了、没逻辑了。” “虽然我们是一个架空的设定,但你仔细看它的内容,就会发现很多细节都在对标明朝。比如有‘木匠皇帝’、宦官当权,还有内阁制度。一方面,它(明朝)在当时是有着比较完整的体制系统;但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很多深层的弊病,比如藩王作乱。像我们这个故事里的权谋、朝堂的元素本身和明朝就比较契合,参考明朝会容易有一个比较好的展现,尤其我们最后铺的"临淄王"那条线,虽然没把它放到明面上去直接讲,但它作为一个埋在底下的暗线,为整个故事提供了一个更厚实的文化背景。” “《藏海传》也是一样的,虽然朝代架空但实际参照了明朝,不管是服化道、美术设计,还是官吏体制,都有了可以参考的历史依据,整个制作就有了方向感。而且这样也能更好地承载和升华我们想表达的主题,不仅仅是个人的复仇,而是对封建帝制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其实我最喜欢剪辑,因为我觉得拍摄就是一个‘备菜’的过程,你真正把它最后呈现出来其实是靠剪辑、靠后期。我特别建议导演要重视后期,尤其是剪辑。它不仅是一个二次创作的机会,还能弥补前期拍摄中的一些遗憾,甚至帮你加分。不止剪辑,像混录、声音设计等也都非常重要。我们这次的剪辑过程其实并不算特别困难,因为我在拍摄期间就一直在打磨剧本,对每一场戏的情节衔接和整部剧的结构都非常清楚。在现场拍摄时,我是带着剪辑思维去拍的,这样能省下很多时间。” “跟郑晓龙导演学习最多的地方就是对于文本的把握,他一直特别强调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也就是说,作品里必须得有精神价值、有文化内涵、有人文关怀;第二个就是对细节的追求,尤其是在表演层面,也体现在与演员沟通上﹣﹣如何让演员能够理解角色,然后去还原角色内心深刻的东西。我在这些方面都跟他学到了很多。” “一个剧,播出之后口碑的好坏跟导演是有直接关系的。因为每个问题都是你给的答案。这个表演好还是不好?都是你喊的‘过!’,这就会让我们逼着自己不能松懈一点。”
这篇关于《藏海传》导演曹译文的深度访谈极具启发性。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归纳梳理,可以
明星跨界尝试
2025-08-09 10:51:1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