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刘长春揣着张学良给的8000大洋,坐了22天船,上岸第二天就参加洛杉

历史趣闻星 2025-08-08 20:11:11

1932年,刘长春揣着张学良给的8000大洋,坐了22天船,上岸第二天就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他发现别人都穿着跑鞋,只有他穿着布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2年,太平洋的波涛里缓缓驶来一艘轮船,甲板上站着一个瘦削的中国青年,他穿着一双普通的布鞋,身上是洗得泛白的运动服,肩背一只帆布包,里面装着一件干净衣服、一份训练笔记,还有八千块大洋的路费。 这笔钱,是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亲自交给他的,只为一件事,让他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不断在国际上制造舆论,甚至妄图以“国家”名义组团出征奥运,刘长春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那份名单上,消息传出,质疑声、谩骂声接踵而来。 但他没有沉默,而是立刻发表声明,明确表态绝不代表伪政权出赛,这种坚决,赢得了民众的敬佩,也让他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有资格代表国家登上奥运舞台的运动员。 可国家财政拮据,迟迟未能为他解决出国参赛的费用,眼看报名截止日期将至,张学良拍板决定自掏腰包,八千块现大洋,解决他从装备到路费的所有问题。 这笔钱在当时可不小,足够在北平买下一处四合院,而刘长春带着这份托付和压力,从大连一路辗转南下,登上驶向洛杉矶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 船程足足二十二天,他和同行教练宋君复只能挤在三等舱,每天吃的是咸鱼干和干硬的面包,没有专业训练设施,他就在甲板上跑圈练腿,海风吹得人睁不开眼,船身摇晃得站不稳脚,他依旧坚持早起训练。 铁皮罐头装上沙子就是临时哑铃,烟盒纸背后写满了训练计划,为防止脚上的布鞋磨损,他尽量控制训练强度,但那是他唯一的一双运动鞋,不敢想象一旦坏了会是什么后果。 抵达洛杉矶那天是7月30日,码头上站着许多早早等候的华侨,他们举着青天白日旗,高喊“中国人来了”,那一刻的情绪很复杂,既感动,又沉重。 走进奥运村,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贫富悬殊”,别国的代表团人多势众、装备整齐、旗帜鲜明,而中国代表团,运动员只有他一个,其他五人是从当地华人中临时请来的陪同。 第二天就是开幕式,身边人脚上的钉鞋闪闪发亮,他脚下的布鞋却显得格外突兀,那不是象征,而是真实的落差,他没有教练团队、没有赛前恢复,也来不及做系统训练,仅靠一股信念硬撑着站上起跑线。 百米预赛当天,他的状态并不好,长途漂泊带来的疲惫还没缓过来,体力几乎见底,枪响的一瞬间,他冲了出去,但跑到半程就感觉腿脚僵硬,布鞋底子软,力传不上来,他最终以11秒1的成绩被淘汰出局。 接下来的200米和400米同样不顺,他拼尽全力,却依旧无缘晋级,有人说他失败了,可更多人知道,他的到来本身就已经是胜利,在那个连“参赛”都被认为奢侈的年代,一个人走了那么远的路,只为了证明中国没有缺席。 赛后有华侨给他送来慰问品,他双手发抖,握筷子都不稳,却仍坚持回信致谢,说自己虽未得名,但问心无愧。 回国途中,代表团的经费已经花光,他们几乎变卖了所有随身物品,刘长春那双跑坏的布鞋,他一直贴身收着,舍不得丢。 他知道,那是他一生最沉重的一次奔跑,那双鞋不是装备,而是一种见证,记下了一个人在命运面前不肯低头的倔强,也记下了一个国家初登世界赛场的脚印。 多年后他回忆那一场比赛,说自己没有赢过谁,但也没有输过自己,他没有金牌、没有荣誉榜上的名字,却为中国奥运史写下了第一页。 从那以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运动员接力前行,奥运赛场上再没有孤身一人的代表团,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而那个穿布鞋的身影,也从未在历史中被忘记。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4-07-30从《新华日报》看奥运孤胆英雄刘长春

1 阅读:78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