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投入超过400亿,姚明却在开幕式出场时,出现了重大差错,张艺谋直接吓傻了,在现场大喊“把他给我抱回来,快点!”差一点,512四川抗震少年,就上不了场。 2008年8月8日,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灯火辉煌,数十亿双眼睛透过屏幕注视着这场国家级盛典,奥运开幕式进入高潮时刻,中国体育代表团即将入场,领头的是身着红色西装、身高2米26的姚明,手中高举鲜艳的五星红旗,步履坚定,神情庄重,就在全球观众聚焦这一宏伟场景时,镜头中悄然出现了另一道身影——一个身着同色运动装的年幼男孩,个头只到姚明膝盖,眼神里却满是坚定,这一幕瞬间定格,成为奥运史上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这名小男孩名叫林浩,彼时年仅8岁,曾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的幸存者,也是救人英雄,地震发生时,林浩和同学正在教室上课,巨大的震动让建筑物在瞬间坍塌,被埋在废墟之下的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试图安慰身边的伙伴,还带领大家唱歌稳定情绪,他设法从夹缝中爬出废墟,却没有选择逃离,而是冒着余震和坍塌的危险,再次返回瓦砾中,先后背出两名昏迷的同学,他的英勇事迹迅速被媒体报道,感动了无数国人,也让他的名字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记忆。 在筹备奥运会开幕式的过程中,张艺谋导演希望透过一幕画面将国家的力量与希望同时传达给世界,他选择了姚明作为代表团旗手,象征中国体育的高度与气魄;与此同时,他决定让林浩作为小小国民英雄,与姚明并肩而行,这一构思非同寻常,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巧思,更是情感上的表达——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与一个受灾少年所代表的坚韧精神并肩出现,既是国家层级的叙事,也是民间情感的凝结。 为了这一幕的完美呈现,导演组进行了多次彩排,林浩也提前熟悉了路线和流程,由于环节涉及国家形象展示,为防信息提前泄露,整个安排被严密保密,仅有极少数核心人员知晓林浩的角色,连许多现场工作人员也未被告知具体细节。 然而,正是这种过于严密的保密措施,在实战中造成了始料未及的混乱,开幕式当天,林浩早早穿戴整齐,在代表团通道中等待出场,然而由于其身形太小,且无人陪同,一名负责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误以为他是误入现场的闲杂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将他拦在一旁,甚至将他从队伍中推出,林浩一边试图解释,一边拼命想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但在嘈杂的人群与紧张的安保氛围中,他的声音如石沉大海。 此时,姚明已经迈入入场通道,现场摄像机的镜头已经开始追踪他的动作,当镜头缓缓推进,张艺谋在后台监控屏幕前猛然察觉异常——姚明身边空无一人,林浩不见踪影,张艺谋当机立断,在对讲机里下达紧急指令,要求全体机动人员在候场区、通道、后台迅速寻找林浩,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补位,调度指令如同战场指令般迅速传达,各组工作人员立刻四散奔走。 几分钟内,林浩在通道末端被发现,他的双眼早已泛红,仍不肯离开原地,得知这一情况后,一位工作人员立即将他抱起,冲刺穿越人群奔向入场通道——时间正好赶在代表团即将亮相的前一刻,林浩被迅速安置在姚明身侧,正好赶上现场解说员开始用中、英、法三种语言介绍这位小英雄的英勇事迹。 姚明低头一看,发现身边多了个稚嫩的身影,略显惊讶,但很快反应过来,顺势牵起林浩的手,两人的身高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位是顶天立地的国家象征,一位是从废墟中挺身而出的坚强少年,他们共同走上鸟巢主场,接受现场八万观众与全球数十亿观众的注目礼,这一幕无需言语,自带震撼力。 尽管过程波折不断,但这一“意外”反而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情感穿透力,张艺谋在事后接受采访时坦言,原本设计是让姚明将林浩抱上肩头,以“少年站在巨人肩上”的寓意呈现国家未来的希望,但因为临场混乱未能实现这一设定,遗憾之余,他也承认,最终画面比预想更为感人,因为那份真挚与不完美,恰恰触动了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开幕式结束后,这一幕成为国外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林浩也因此真正走进了公众视野,成为无数青少年心中的榜样,不同于许多“昙花一现”的光环人物,林浩并未沉溺在荣誉中,而是延续着自己的初心,他在多个场合表达自己未来想成为建筑师的愿望,希望设计“永不坍塌的房屋”,为灾区人民创造更安全的环境。 十余年后,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2023年,林浩顺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成为一名真正踏上梦想之路的青年,他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个人意志的延伸,更是国家关怀与社会激励下的结果,从地震废墟中走出的小男孩,到站在奥运舞台上的民族象征,再到清华校园里一名普通而坚定的大学生,林浩的人生印证了“希望”从未远离。 信息来源:央视网体育——张艺谋:开幕式最大憾事是没能让姚明扛着林浩走
目前,中国篮球三大短板,令广大球迷心有不甘。首先,郭振明不懂篮球。作为篮协主席
【45评论】【20点赞】
七龙珠
在怎么保密也得让姚明知道吧[抠鼻]
9821782
多大点事
李先生
这个小娃儿后来去演抗日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