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4岁的张大千看上了他女儿14岁的闺蜜。徐雯波红着脸问:“伯父,我拜您为师学画行吗?”哪料,张大千却说:“不用拜师,做我太太,我就教你学画。“
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徐雯波在他女儿的邀请下到他们家做客。当两个女孩在四处游玩时,她们偶然发现了一扇关闭的门,好奇地打开后发现这是一间画室。
张大千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作画,任何打扰都会让他心生厌烦。然而,当听到门被推开的声音时,他惊讶地转过头来。在那一刹那,他的目光落在徐雯波的身上,他被她的美丽深深吸引。
尽管当时徐雯波只有14岁,但她的美貌却非常出众,清秀的眉目和如水般的肌肤让他无法移开视线。面对张大千投来的炽热目光,徐雯波感到非常紧张,她下意识地避开了他的目光。
张大千一生都致力于艺术创作,这一次却主动邀请徐雯波进入他的画室,并向她展示他的作品。他不仅向她详细介绍了他的画作,还传授了绘画技巧和精髓。在即将离开时,他说了一句话:“有空常来访。”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徐雯波的依依不舍之情。
从那时起,徐雯波常常和心瑞一起回家,并径直前往画室。张大千表现出温文尔雅的风度,耐心地向她解析艺术知识。当她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时,他毫无保留地亲自示范并教导她。
自从结识徐雯波以后,张大千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在这期间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徐雯波在跟张大千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张大千的艺术天赋无穷无尽,他的创作让徐雯波感到震撼。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种灵魂的表达,充满了深不可测的内涵。
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她仿佛能够窥见到他内心的宇宙,那是一片神秘且绚烂的领域。每次与他交流,她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创作智慧和对绘画的热情,这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灵。
随着时间的流逝,徐雯波与张大千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在画室里频繁交流,分享彼此的艺术见解,逐渐深化了彼此的友谊。
一天,徐雯波鼓足了勇气,紧张地红着脸问道:“伯父,我是否能成为您的徒弟,跟您学习绘画?”然而,张大千却出人意料地回答道:“无需拜师,只要你成为我的妻子,我就会教你画画。”
他的话音未落,便起身走到画架前,手指轻轻地掠过一幅尚未完成的画作。徐雯波看着他优雅的动作,感受到了张大千独特的艺术气质。
徐雯波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她默默接受了张大千的心意,两人从此一起踏上了共同的艺术之旅。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徐雯波渐渐意识到张大千对自己的深情厚意。然而,她选择了保持沉默,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心动的感觉。每一个细微的眼神交流、每一个轻微的触碰,都让她如痴如醉。
然而,一次突然的日军空袭打乱了这美好的氛围。画室里一片混乱,徐雯波和张大千紧握着彼此的手,匆忙地奔向徐雯波姑母家的防空洞。
逃亡的过程中,徐雯波感受到张大千的关心和照顾,她不再担忧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她鼓起勇气向张大千表白了自己的爱意。
张大千听到这个表白后非常激动,他内心深处一直期待的爱情终于来临了。
随后,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然而,当张大千的女儿心瑞得知他们的关系时,她感到非常震惊,仿佛整个世界都颠倒了。
每当她闭上眼睛,那些让她感到心痛的画面就会浮现在她的眼前:父母因闺蜜的介入而离hun,她的闺蜜变成了后妈,这一切都刺痛了她的心。她感到自己是这个家庭破碎的罪魁祸首,无法原谅自己。
徐雯波的姑母也坚信,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太大,这是永远无法被接受的现实。
她坚决反对他们的婚事,这使得徐雯波内心更加矛盾和纠结。她感到自己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面对女儿的震惊,他没有放弃,而是想办法到姑母家展示自己的绘画技巧。
渐渐地,姑母的态度开始转变。在此期间,徐雯波以怀孕为理由,坚持要嫁给张大千,最终姑母勉强同意了。
1947年,49岁的张大千与18岁的徐雯波结为夫妻。
他们的婚姻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和议论,但他们坚定地走在了一起。他们的结合不仅证明了他们的爱情,也是艺术与才华的结合。
此后,徐雯波成为了张大千创作的真正灵感源泉。
在战争期间,张大千前往国外举办了一次画展,但遗憾的是徐雯波无法陪伴在他身边。
这使得张大千深感思念之苦,于是他创作了一幅名为《云山万众,寸心千里》的作品,将他对妻子的思念寄托在画布上。
1983年,张大千在离世前留下了一份令人动容的遗嘱:“徐雯波陪伴我度过了余生,我的个人财产的94%将归她所有,剩余部分由子女和妻妾平分。”
真正的爱是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它能够超越时空的xian制,让人们在相互陪伴中找到最大的幸福。
他们的爱情源自于徐雯波在张大千创作过程中所给予的陪伴和无私付出,这是一种真挚、纯粹的感情。
年龄的差异和外界的反对并没有阻挡他们的爱情,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在一起。
张大千对徐雯波的教导和照顾以及徐雯波对张大千的灵感和支持都表明了他们彼此之间的珍惜和深厚感情。
爱情是真挚的,它能战胜一切,无论年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有多大,爱情的力量都是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