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挥刀,莫迪揭短,这兄弟翻脸比翻书还快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供养多年的小弟不听话了,大哥翻脸动刀”。 8月初,特朗普突然挥出一刀,25%的关税精准砍向印度。表面上挂着“纠正贸易逆差”的名义,实则就是一句话:你惹我不高兴了。 可谁都知道,这口气憋了不是一天两天了。准确来说,从俄乌战争打响,印度第一时间跳下来买俄油那会儿,就已经埋下了火药包。 这几年,印度在美国眼里一直是个“战略宠儿”——不仅喂奶,还教走路。奥巴马那会儿,送军火搞联合项目;拜登上来,更是手把手扶它造芯片、拉供应链,还美其名曰“新世界工厂”。几十年下来,没见谁在美国嘴里被吹得这么高,资源给得这么猛。 可就是这位“被偏爱的”,在关键节点上转身钻进了俄罗斯的怀里。 俄乌战事胶着时,西方一边搞封锁、断能源、做制裁,另一边印度买得不亦乐乎,不光买,还打包卖二手油赚差价,甚至成了某些欧洲国家的“替代通道”。你说特朗普不窝火,那是假的。 更要命的是,特朗普现在正试图以“十天停战”重塑个人外交标签,结果印度这边拼命往普京账户里打钱。这就不是“立场不一致”了,而是直接在掀桌子。 所以,他不忍了。对中国不敢、对欧洲不值、对中东没必要,挑来挑去,这刀还是砍向了印度。 这就是现实:柿子要挑软的捏,特朗普也不装了。 关税落地的当天,印度媒体先是懵了半小时,然后立刻明白怎么回事。外交部的回应一点也不客气: 第一,当初是你美国鼓励我们买俄罗斯石油的; 第二,现在批评我们的这些国家,自己私底下不也在跟俄罗斯做生意? 简单粗暴,但话糙理不糙。 全世界都知道,欧洲虽然嘴上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但背地里早就通过土耳其、印度等中转站绕道购油。表面喊封锁,实际离不了油——印度不过是被抬进了明面上来。 现在特朗普回过头来“喊打喊杀”,不就是气这小兄弟不肯继续当挡箭牌,甚至把事给抖露了? 更要命的是,莫迪这次没怂,还顺手揭了特朗普的底。 于是就出现了荒诞的一幕: 特朗普先在自己社交平台发疯,指责印度“靠俄油牟利”、“伤害美国利益”,说25%还不够,要继续加。 然后旧账重提,把前阵子和梅德韦杰夫的嘴仗捡回来,说印度经济跟俄罗斯一样失败。 看得出,他是真的急了。问题是,这副嘴脸让旁边国家也都看了个清楚:原来美国对待“盟友”是这套逻辑——你可以合作,但不能不听话;你可以挣钱,但不能挡我路。 换句话说,美国不是要一个主权对等的合作对象,而是要一个肯为它擦屁股、买单、配合演戏的跟班。演得太真了,还不行。 这波关税操作,确实让莫迪政府难堪。但难堪归难堪,认怂是不可能的。 理由也简单:印俄的能源协议不是短期合同,而是几年的稳定采购;再者,印度一半以上的原油进口都被俄油填上了缺口。现在说断就断,那不是外交问题,那是能源安全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印度才敢在国际上大声说“不”。它明白,美国这刀砍得虽狠,但背后空得很。美国也没真要和印度撕破脸,只是借机施压、打脸、立规矩。 但代价是,把自己曾经苦心经营的“亚洲合伙人”一脚踹进了冷宫。 而更让人玩味的是——中国、土耳其这些同样大量进口俄油的国家,为什么一个没被点名? 土耳其是默认的“中转站”,欧洲少不了;中国更不用说,这会儿还在博弈期,没谈妥的事太多,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唯一没后门、没筹码、够软、还能当样板杀鸡儆猴的,就只剩印度了。 莫迪要真觉得冤,那只能说,实力不够、站位尴尬,被选中当了个反面教材。 印度这次挨刀,不能单看输赢。 它的价值,不在于美国对它征了多少税,而在于它终于看清了——在“伙伴”“合作”“印太战略”的糖衣下面,其实藏着一个随时能反手一刀的霸权逻辑:不是你做得不够好,而是你不够听话。 而这次被“背刺”的,不止是印度,更是全世界那些还相信“美国红利”的国家。 特朗普挥刀快,莫迪翻脸更快。 这局,谁输谁赢,倒还真不好说。 参考资料:《 国际观察丨“全世界都看到美国正在自毁声誉”-新华网 》
特朗普刚刚宣布把印度关税提高到50%,比前几天公布的25%再加25%,因为印度拒
【59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