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

优优谈过去 2025-08-07 11:19:40

2020年,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凝视] 2020年1月22日凌晨2点,李兰娟放下电话,脸色凝重,刚刚,她向国家卫健委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建议:武汉封城。这个决定将影响1100万人的生活,但作为传染病专家,她深知疫情传播的可怕速度。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73岁的院士曾经是浙江绍兴夏履桥村的赤脚医生。1970年,23岁的李兰娟背着简陋的药箱走乡串户,那时的她或许想不到,有朝一日会站在国家决策的最前线。 在村里当赤脚医生时,李兰娟遇到了改变命运的转折点,一位孕妇难产,村里没有产科医生,情况危急。她翻出一本泛黄的《针灸学讲义》,按书上的穴位为产妇施针。孩子顺利降生,这次经历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医学的神奇力量。 从此,李兰娟开始疯狂学习医学知识,她用代课老师微薄的工资买医书,经常在煤油灯下抄写到深夜。为了练习针灸,她在自己胳膊上反复扎针,摸索手法。村里人都说这个文静的姑娘“走火入魔”了。 1973年,李兰娟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大学期间,她发现许多肝病患者因为等不到肝源而死亡,这让她萌生了研发人工肝的想法。毕业后,她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攻关。 1986年,李兰娟带着3个研究生挤在10平米的实验室里,用从菜市场淘来的二手设备开始实验。条件简陋得令人心酸,但她们干劲十足。有一次血泵突然爆裂,血浆喷了满墙,李兰娟只是擦了擦脸上的血迹,继续调试设备。 经过无数次失败,人工肝技术终于成功,这项技术让中国重型肝炎病死率从80%直降到20%,挽救了无数生命。而李兰娟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申请专利赚钱,而是跑遍全国各地医院,免费培训基层医生。 2003年非典期间,李兰娟展现出了决断力,杭州出现3例疑似病例,她果断提出严格隔离措施,对相关接触者进行全面排查。当时有人质疑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种预防为主的策略,让浙江成为最早控制疫情的省份之一。 这次经历让李兰娟形成了著名的“灭火理论”:发现传染病就像发现火星,必须立即扑灭,否则等烧成山火就来不及了。这个理论在17年后的新冠疫情中再次得到验证。 2020年1月18日,李兰娟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首次赴武汉。实地调研后,她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远超预期。人传人已经确认,病毒传播速度极快,必须采取最严厉的防控措施。 回到杭州后,李兰娟连夜分析数据,反复推演疫情发展趋势。最终,她向国家提出了“武汉封城”的建议。这个建议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它意味着要承担史无前例的责任。 武汉封城后,73岁的李兰娟主动请缨,带队赴武汉一线救治重症患者。她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经常顾不上吃饭。有张照片记录下震撼的瞬间:她刚从ICU出来,防护服湿透了,护目镜在脸上压出深深的勒痕。 团队成员说,李兰娟总是把N95口罩让给年轻医生,自己戴普通外科口罩进入红区。这种无私的习惯,可能源于当年做赤脚医生时的经历——那时出诊遇到暴雨,她总是把仅有的蓑衣让给患者。 在武汉期间,李兰娟团队还进行了重要的科研攻关,他们发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等药物对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公布后,网上出现质疑声音,但李兰娟没有理会,专心投入救治工作。 如今77岁的李兰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状态,她的办公室里摆着各种医学著作,白大褂口袋里还装着针灸包。有时给学生讲课,她会拿出那些银针演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村里行医的岁月。 从赤脚医生到院士专家,李兰娟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 她把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融入现代医学实践,用“治未病”的理念构建传染病预警体系。这种跨界融合的思维方式,成为她医学生涯的重要特色。 回顾李兰娟的成长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励志故事,更是中国医学发展的缩影。从乡村到都市,从传统到现代,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什么叫医者仁心。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挑战,你认为我们最需要学习李兰娟院士的哪种品质?是面对未知疫情时的果敢决断,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专业坚持?又或者是那种不计个人得失、心系患者的医者情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信源: 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院士,73岁再战一线——澎湃新闻

0 阅读:1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