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男子翻修奶奶房子,无意间发现一个地窖,地窖中的一本破旧日记本,揭开

历史探索者 2025-08-07 10:51:21

2012年,一男子翻修奶奶房子,无意间发现一个地窖,地窖中的一本破旧日记本,揭开了奶奶的惊人身份,更是惊动当地的政府......

那年夏天,湖北阳新县三溪镇一个普通农家院子里,老潘家的孙子正在收拾自家老屋,这房子是潘家奶奶生前住的,空置了二十多年,房梁都歪了,墙角长满了青苔。

潘家孙子想着把旧家具搬出去,给屋里刷刷墙,好让父亲偶尔回来住得舒坦些。

谁也没想到,在挪动奶奶生前睡过的雕花木床时,床底青砖底下竟露出块木板,掀开木板往下看,黑黢黢的窖口直通地下。

这可把潘家人惊着了——村里老辈人盖房爱挖地窖存粮食,可潘家孙子打小在奶奶跟前长大,从没听老人提过家里还有这处秘密。

顺着木梯子爬下去,地窖里堆着几个发霉的箩筐,最扎眼的是角落里的红漆木箱,箱子上的铜锁早就锈成了绿疙瘩,轻轻一掰就开了。

里头躺着本黄得发脆的笔记本,纸页上的钢笔字被潮气洇得晕开了,可仔细辨认还能看清内容。

这一看不要紧,潘家人才知道自家奶奶根本不是普通老太太,按本子上写的,老人原名叫贾春英,当年在鄂赣边区可是响当当的人物,阳新县档案馆后来查证,这名字确实出现在1930年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干部名册里。

贾老太太这辈子的故事,比戏文还曲折,生下来才八个月,就被爹娘卖到邻村当童养媳。

五六岁就踩着板凳刷锅洗碗,主家稍不顺心就拿竹条子抽她,十五岁那年冬天,主家婆婆的远房侄儿罗冠国从外地回来探亲,看着这姑娘手上冻疮摞着血口子还在劈柴,心里不是滋味。

这位罗先生可不是寻常亲戚,他是中共早期党员,1927年就带着乡亲们搞农民运动,他常把贾春英叫到后山祠堂,教她认字读书。

有天指着祠堂门口的石狮子说:"丫头你看,这石头狮子能镇宅,咱们穷人抱成团,也能给自己挣条活路。"

这话像火星子掉进干柴堆,贾春英瞒着主家参加了农会,白天照样干活,晚上跟着罗先生练武艺。别看她瘦得跟麻杆似的,耍起双枪来又快又准。

县里老人回忆,当年赤卫队有个"双枪春姑娘",骑着枣红马打土豪,说的就是她。

1930年开春,彭德怀率领红五军转战鄂东南,在阳新龙港镇召开的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彭老总见着个扎绑腿的女干部,带着百来号妇女给前线送粮送药。

这人就是刚满十八岁的贾春英,已经是鄂东妇委书记,彭老总当场夸她:"苏区妇女顶得上半边天!"

战火纷飞的年月,贾春英带着妇女队穿梭在枪林弹雨里,有回往修水县送情报,半道遇上白军盘查。她把密信塞进发髻,抱着路边要饭的老太太喊娘,愣是蒙混过关。

这种事她经历得多了,身上落下七八处伤疤,左腿骨头里还卡着块弹片。

1940年打鬼子那会儿,贾春英在咸宁一带组织抗日武装,有次带着二十几个民兵伏击日军运输队,用土炸药炸翻三辆卡车。

这事当年《新华日报》还登过消息,不过用的是化名,直到后来县里查档案,才把事迹和人对上号。

新中国刚成立那阵,组织上要给贾春英安排工作,可她身上旧伤发作得厉害,又挂念老家亲人,干脆带着丈夫回到阳新乡下。

政府每月发给她伤残军人补助,可她从没去领过,乡里干部来问,她总说:"比起那些没等到胜利的同志,我知足了。"

老邻居们只当她是普通军属,哪晓得这瘦小的老太太当年使双枪、骑战马的威风,她把自己用过的公文包、缴获的日军指挥刀都埋在后山,连儿女都不知道这些往事。

那本藏在红漆箱里的日记,还是丈夫生前偷偷记下的。

潘家人捧着日记找到镇政府,惊动了县里的党史办,工作人员翻出泛黄的《阳新县志》,在"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干部名录"里找到了"贾春英"三个字。

省档案馆调来的老档案显示,1932年湘鄂赣省委扩大会议记录里,确实有她汇报妇女工作的记载。

县里领导带着慰问金上门,说要帮英雄后人改善生活,潘家人摆摆手要,说奶奶生前最怕给人添麻烦。

如今老屋收拾得利利索索,堂屋墙上挂着政府送来的"革命家庭"牌匾,玻璃柜里摆着贾春英生前用过的马灯和钢笔。

这事传开后,村里老人都咂嘴:"春英婆活着那会儿,天天穿着补丁褂子下地,谁能想到她跟彭大将军说过话哟。"

贾春英的坟在村后松树林里,原先就是个土包,如今立了块青石碑,刻着"红军女战士贾春英之墓"。

清明时节总有陌生人前来献花,有回来了位白发老者,摸着石碑直抹眼泪,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年妇女队里的小通讯员,如今住在省城干休所。

潘家老屋成了县里的红色教育基地,那本改变全家人认知的日记,现在存在县博物馆恒温柜里。

0 阅读:78
历史探索者

历史探索者

历史是文化与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