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16岁的女护士,双眼被美军炮弹炸瞎,当场昏死,醒来后,她听到美军叽里呱啦地对话声,她大气不敢出,死死屏住呼吸,装成尸体,谁能想到,这个瘦弱的姑娘,即将创造战争奇迹? 战争的硝烟已经烧到了鸭绿江以北的山谷,敌人的飞机整日低空盘旋,炮火像雨点一样砸下来,她背着比自己还沉的医疗包,奔跑在泥泞的战地上,每一次停下脚步,都是为了救人,她叫张道华,是志愿军第60军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 她原本是四川灌县的一个普通女孩,个子不高,体格瘦小,可从她参加部队那天起,就没人再小看她,她学得快,干得稳,手脚麻利,胆子也大,她在野战医院里负责护理最重的伤员,每天要背着伤员在战壕之间来回转运,有时候敌人炮击密集,医院临时转移,她也要跟着转,背着伤员翻山越岭,从不喊苦。 1951年春,第五次战役打响,战局吃紧,志愿军主力部队开始战略转移,张道华所在的180师被留下断后,他们必须用血肉之躯拖住数倍于己的敌军,为大部队和大批伤员争取最后的撤离时间,野战医院也被迫拆散,护士们各自分配带队突围,张道华分到了七个重伤员。 那天夜里,天上下着细雨,山路泥泞不堪,炮火的轰鸣在山谷间回荡,张道华把昏迷的重伤员绑在背上,带着剩下几个不是断腿就是断臂的伤员,一步一步往北撤,路上敌人的封锁线一层又一层,敌机也在头顶盘旋,她凭着听力判断炮弹落点,时刻提醒受伤的战友卧倒,每一次都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他们前面。 翻过第四道封锁线时,她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一个,那是个拄着拐杖的战士,腿伤严重,走得慢,张道华没有犹豫,把其他人安顿在安全位置后,立刻调头返回,独自一人冒着炮火回去寻找。 山林里硝烟还没有散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糊味,她一边喊着战士的名字,一边摸索着前进,终于,她在一棵被炸断的树下找到了那名昏迷的战友,他脸色苍白,浑身是血,靠在树干边上已经快没了意识,张道华连忙把他背起来,刚走几步,一颗榴弹炮就在她三米外爆炸了。 那一瞬间,世界仿佛静止了,她被炸翻在地,钢盔被弹片击穿,脸上火辣辣地疼,等她再睁开眼时,什么也看不见了,四周只剩下耳边模糊的声音,炮声、风声,还有战士微弱的呻吟,她的眼睛被炸伤,彻底失明。 她倒在地上,浑身是血,脸被泥和血糊住,身旁是丢落的担架和昏迷的战友,她听见远处传来美军士兵的皮靴声,越来越近,她立刻屏住呼吸,把脸埋进泥水里,强迫自己一动不动,敌人的脚步在她身边停下,用枪托狠狠敲击她的肋骨,她疼得几乎昏过去,却咬紧牙关,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敌人最终以为她已经死去,骂骂咧咧地离开了,她等了很久,直到四周安静下来,才缓缓开始爬动,她不知道北在哪,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去,但她知道,她不能死在这里,她记得突围时是朝着北方走的,于是就向记忆中的方向一点一点地挪动。 天开始下雨,雨水混着泥浆,她的军装早已被撕成布条,她的双手和膝盖被尖石划破,血液和雨水混在一起,每前进一寸,都是用意志换来的,她靠着手掌触摸地面,靠着耳朵分辨远处的声音,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 爬到一条公路边时,她听到了汽车的声音,是敌军的运输车,她赶紧滚进路边的排水沟,用泥水把自己埋住,再次装死,这一次,敌人的车差点碾过她的胳膊,她仍旧一动不动,又有士兵用靴子踢了她几下,她咬牙忍着,直到敌人彻底走远。 又过了几个小时,她几次昏厥,又几次在寒冷和疼痛中醒来,她不知道自己爬了多远,也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见到战友,就在她快要失去意识时,远处传来熟悉的声音,是汉语,是志愿军的口令。 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拍打地面,发出微弱的声音,战友们循声赶来,把她从泥水中抬起来,她全身是血,衣服粘在身上,脸上的伤口早已感染,眼睛彻底看不见了,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双眼无法恢复。 她没有哭,只是低声说了句:“活着就好,”战后,她获得了三等功嘉奖,回国后,组织安排她休养,并为她提供了轻松的岗位,可她坚持自己还能做事,不愿意被特殊对待,她开始学习盲文,每天用手指在纸上摸、在心里记,手指磨出了血泡也不叫苦,她还学按摩,重新用那双在战场上救人的手,为人解除病痛。 她进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她的手法娴熟,力道得当,前来治疗的老兵都说她按得准、按得稳,她也常常去学校和社区讲述自己的经历,用沙哑的嗓子告诉孩子们:“和平来之不易,” 信息来源:张家口视角——第1407集 | 15岁随军入朝鲜当护士,16岁救战友双目失明,致敬英雄张道华
美军真的很腐败吗?
【33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