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莫迪将于8月31号至9月1号访华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

沈言论世界 2025-08-07 10:13:58

8月7日,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莫迪将于8月31号至9月1号访华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那么有意思的是,莫迪为何选择时隔7年访华,但又不出席9·3阅兵呢?这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外交思考?   经济压力是推动莫迪转身的关键动力,而美国成了最意外的“助攻手”。特朗普政府于一周内两度对印度挥起关税大棒。先是对钢铁等商品征收25%的基础关税,随后又威胁“大幅提高”惩罚性税率,美国财长竟将印度采购俄石油定义为“资助战争”。   这种毫不留情的打压,迫使印度必须另寻经济出路。此时中印贸易的互补性凸显:印度对中国稀土磁铁依赖度高达90%,电子元件进口超180亿美元,占其该类产品进口总量一半以上,本土汽车产业链因原材料短缺濒临停摆。   莫迪此行带着明确购物清单:放宽稀土出口、恢复直航、吸引百亿美元投资,甚至紧急签下15万吨中国豆油订单——部分还将用于缓解印军边境部队后勤危机。这些动作与其说是战略转向,不如说是被美国关税逼出来的务实自救。   回避阅兵式则是多重困境下的避险策略。若说参加天津峰会是经济刚需,那么缺席北京阅兵就是政治刚需。   印度二战史存有“尴尬记忆”:独立运动领袖钱德拉·鲍斯曾与日合作抗英,其肖像现仍悬挂于印度国会,这致使政府参与“反法西斯”主题活动时国内敏感度极高。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美国——5月莫迪已因回避俄罗斯二战纪念活动惹怒莫斯科,若再高调现身天安门城楼,势必加剧美印裂痕。   何况印度反对党国大党主席哈尔格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给莫迪贴上“对华软弱”的标签。这种背景下,派国防部低阶官员代班阅兵,成了最不坏的选择。   在边境事务方面,印度呈现出的矛盾态度,越发凸显其战略上的骑墙特性。一面是印防长辛格高调宣称要“彻底解决持续63年的边界争端”,另一面却是印军在藏南加速推进“军事主题旅游”项目,被中方批评为“边谈边防”的双标操作。   这种精分式外交,源于印度对自身定位的认知偏差:莫迪政府常误将印度与中国视为“平起平坐”的战略行为体,但现实是,其军工和制造业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连阵风战机在印巴冲突中被中国导弹击落后,也不得不主动请求恢复边境联合巡逻机制。   俄罗斯曾试图调解中印争端,却遭双方默契拒绝——两国都清楚,第三方介入反而会让本就微妙的信任建设更复杂。   莫迪的天津之行长达31小时,从本质上讲,这无异于一场在地缘政治钢丝上行走的表演。经济上靠拢中国解困,政治上疏离中国避险,这种“进半步退半步”的策略,短期或许能换来稀土出口放宽、直航恢复等实际利益,但长期看,印度若不能解决战略自主性与经济依赖性之间的根本矛盾,所谓的“平衡术”终将难以为继。   毕竟当一国80%的电视机核心零件需进口自邻国时,任何外交姿态都难免底气不足。中印关系的未来,终究取决于印度何时能正视一个现实:大国地位不是左右逢源讨来的,而是靠战略定力赢来的。 素材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账号 2025-08-06 21:43

0 阅读:95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