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某天,杜月笙给梅兰芳打电话要4万大洋,梅兰芳无奈说:“杜老板,你知道我没那么多钱。”杜月笙冷笑说:“那我借给你?”梅兰芳一听不好,赶紧放下电话开始变卖家产。
杜月笙这人,从小在上海滩底层混起,早年父母双亡,跟着亲戚讨生活,十几岁就进水果摊当小工,推车吆喝卖梨卖桃,练就了一身街头智慧。后来他投靠黄浦滩的帮派,从小喽啰一步步爬到青帮头目,靠着人脉和手腕,掌控了码头、赌场和鸦片生意,还开工厂搞实业,表面上也沾点慈善的名头,但本质上就是黑白两道通吃的狠角色。他手下管着成百上千的弟兄,办事时总带点威逼意味,上海滩谁敢不给他面子?杜月笙对京剧有兴趣,早年就爱听戏,结识了不少艺人,但他的发家路子离不开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比如操控黑市交易,扩展势力时不择手段。1930年代的上海,外滩高楼林立,弄堂里却藏着无数阴暗事,杜月笙就是那种时代产物,表面风光,骨子里是靠拳头和算计站稳脚跟的家伙。他的人生轨迹,从穷小子到大亨,靠的就是钻营和利用关系网,但也因此树敌不少,晚年日子并不太平。
梅兰芳呢,他出生在北京的梨园世家,从小跟着长辈学京剧,专攻旦角,演女角色演得惟妙惟肖,扮相优雅,唱腔细腻,早年就在北京、上海闯出名堂。他的代表作像《贵妃醉酒》,台上挥袖转圈,台下观众迷得不行,从平民到上层人士都追捧。他巡演全国甚至国外,带团出国时还推广中国文化,成了京剧的标志性人物。但梅兰芳的私人生活不简单,早年娶了王明华,生了几个孩子,王氏去世后又娶福芝芳,两人关系稳固,生儿育女。他在社交圈里保持低调,但处理家庭事时有时优柔寡断,容易被身边人左右。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没话说,他把京剧推向高峰,教了不少徒弟,影响了好几代人,但作为丈夫,他对后来的婚姻处理得并不利索,导致一些纠葛。那个时代,艺人生活本就飘忽不定,梅兰芳靠天赋和努力站稳,但家庭琐事也让他头疼不已。
孟小冬是另一个京剧天才,她1907年生在上海梨园家庭,祖父父亲叔伯都是唱戏的,从小耳濡目染,五岁练基本功,七岁登台,十二岁就在无锡正式挂牌,十四岁到上海大世界独挑大梁,演老生角色,嗓音洪亮无雌音,扮相英俊,很快就红了。她学余派,拜余叔岩为师,代表作如《搜孤救孤》《击鼓骂曹》,唱腔稳健,中气足,票价随之水涨船高。孟小冬性格孤傲,对艺术追求高,年轻时事业如日中天,但感情路坎坷。她1925年北上北京深造,遇上梅兰芳,两人合作《游龙戏凤》,台上对戏渐生情愫。孟小冬婚后退出舞台,试图安定,但家庭矛盾让她吃亏。她后来复出,继续钻研京剧,晚年还教徒弟,传承余派技艺。孟小冬的一生,从童星到冬皇,靠的是真功夫,但个人选择也让她经历不少波折,在那个男权社会,女艺人想平衡事业和婚姻不容易。
三人的人生本是平行线,却因为一段婚姻纠缠到一起。孟小冬1927年和梅兰芳结婚,当时梅兰芳已有两房妻子,王明华已故,福芝芳掌家。孟小冬名义上是平妻,兼祧两房,但实际没进梅家大门,只在外头另住。她为此放弃舞台,试图融入家庭,但福芝芳处处排挤。1930年梅伯母去世,孟小冬想以儿媳身份吊孝,却被挡门外,梅兰芳也没强力维护,导致关系破裂。1931年两人正式分手,孟小冬返回天津吃斋念佛,聘请律师郑毓秀调停。杜月笙早年就欣赏孟小冬的戏,1925年在北京听过她唱,还登门拜访过。他通过四夫人姚玉兰得知离婚事,决定介入,因为他长期暗慕孟小冬。这事牵扯到名誉和补偿,杜月笙利用影响力,推动梅兰芳支付赡养费。孟小冬的离婚声明1933年在天津大公报登出,明确脱离家庭关系,原因就是名分没保障。
离婚风波的核心在1933年那通电话。杜月笙从上海打给北京的梅兰芳,直接索要四万大洋作为孟小冬的补偿。这笔钱在当时值几栋房产,梅兰芳手头不宽裕,但杜月笙的青帮背景让他不敢怠慢。梅兰芳变卖房产和物品,凑齐钱款交给杜月笙,避免进一步纠缠。杜月笙垫付后,转给孟小冬,她虽没全要,但这事让她对杜月笙心存感激。事件起因是孟小冬在梅家受冷落,福芝芳阻拦她进门,梅兰芳态度暧昧,导致她决定结束婚姻。杜月笙介入不只为钱,还为追求孟小冬,他早年就送花篮赞助她的演出。梅兰芳为此经济受损,但保住了面子,继续专注京剧。离婚后,孟小冬1935年正式拜余叔岩,学老生唱腔,1937年在上海黄金大戏院复出,与杜月笙接触增多。
杜月笙追求她,提供资源支持,她渐被打动。1947年杜月笙六十寿宴,孟小冬登台唱《搜孤救孤》,奠定冬皇地位,随后宣布退隐。1949年杜月笙一家迁香港,孟小冬同行。1950年他们正式结婚,杜月笙已有四房妻子,但对她尊重有加。婚后杜月笙健康每况愈下,孟小冬照顾他到1951年去世。她没要杜家财产,继续研究京剧。梅兰芳则专注事业,巡演教学,1961年在北京逝世。杜月笙死后,他的青帮网络崩散,财产散尽。孟小冬1967年移居台湾,与杜四夫人姚玉兰相伴,教徒弟传承余派,直到197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