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一共有2万多人被俘,而单是一个180师就被俘虏了3900多人

如梦菲记 2025-08-05 11:17:14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一共有2万多人被俘,而单是一个180师就被俘虏了3900多人,损失如此惨重,师长必定是第一责任人,可师长不仅没有受罚,甚至还在授衔后被升职了,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5月,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志愿军180师在北汉江以南陷入重围。   这支部队在十多天的激战中,遭遇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共有3900多人被俘,创下了志愿军战俘人数最多的纪录,占了整个志愿军被俘总数的六分之一。   这段历史一度被人误传为“全师覆没”,也成为不少人指责师长郑其贵的理由,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曾经统率180师的将军,战后不仅没有受处分,反而在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几年后还晋升为大校。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一位在战场上遭遇失利的师长,不仅没有“负责”,还得到了提拔。   这事要从当时的作战背景说起,原本第五次战役中,60军下辖179、180和181三个师共同执行任务。   但就在战役打响前不久,179师和181师被抽调给了其他部队,原计划由三个师完成的作战目标,突然全压到了180师一个头上。   180师兵力不足,装备落后,还要面对美陆战1师和美第7师这样的强敌,接到任务后,180师按命令强渡北汉江,推进到指定位置,完成了预定突击任务。   在没有重装备和后勤补给跟上的情况下,他们硬是打下了多个阵地,击毁坦克、缴获武器,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就在准备撤退时,形势发生了急转直下,邻近部队陆续撤离,180师却连续接到电令,要求坚守五天,以掩护大部队和伤员撤退,于是,这支已经打了几天仗、物资紧张的部队,只能在北汉江以南苦撑。   在敌军空中火力和装甲部队的压迫下,180师腹背受敌,几乎陷入死地,等到命令再次改变,让他们北撤时,北汉江的渡口已经被敌军占领。   部队只好强行过江,用三根电线当缆绳,架着伤员涉水前行,很多战士被激流卷走,粮弹耗尽,体力透支,有的连只能靠啃树皮维持生命。   最终,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4000多人突围归队,但也有3900多人被敌军俘虏。   外界对这次失败的批评不少,有人说是“全军覆没”,有人说“军旗被缴”,甚至传出郑其贵被彭德怀“就地正法”,事实上,这些说法都不属实。   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以匿名身份作战,所有带有解放军标志的旗帜和物品都未携带出国,所谓“军旗被缴”无从谈起。   而郑其贵本人并未受到任何惩处,战后仍然在部队任职,并获得军衔晋升,这不仅说明他没有被定责,还表明军队对这场失败的判断,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   毛主席曾在总结中指出,180师的问题,责任不在个人,而在于决策上的急于求成,这场战斗中,郑其贵始终严格执行命令,没有擅自撤退,更没有抛弃部队。   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下令分散突围,把突围希望尽可能分散开来,结果也证明,这个决策保住了不少官兵的生命。   作为一名从红军时期走来的老将,他经历过大大小小几十场战斗,作风顽强,执行力强,60军内部也多次向上级说明,这次失利不能全由180师承担。   后来,180师重新编练,在1953年的金城战役中打了翻身仗,一举攻克敌军主阵地,彻底洗刷了此前的阴影,战后不少将领评价,180师是“流了血也没有丢掉士气”的部队。   作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员,郑其贵也再次被证明是称职的指挥员,他的升职,并不是因为有人“护短”,而是因为组织看到他的忠诚、执行力和大局意识。   战争从来不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在敌强我弱、通讯不畅、命令频变的情况下,能够带领部队完成任务、保住建制、坚决服从指挥,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评价一个将领,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看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什么选择,郑其贵没有当“逃兵”,也没有推诿责任,他坚守阵地到最后一刻,又带着残部杀出重围,这正是军队所需要的担当。   今天再回头看那段历史,我们更应该理解一个事实:失败不等于失职,失利不等于无能。   真正的英雄,不是从未摔倒的人,而是跌倒后还能爬起来的人,180师没有倒,郑其贵也没有倒,他们值得尊敬。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光明网——志愿军180师并没“全军覆灭”

0 阅读:177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72

用户12xxx72

4
2025-08-05 22:11

真英雄,真豪杰。没有被一次的失利压垮,生生打出来了真我。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