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美国人开始怀疑人生:“我们天天封锁、天天断供,结果你居然搞出个我们没封到的物种?” 这话得从几年前说起。美国对中国芯片的打压,那真是下了狠劲。 从 2018 年开始,就没消停过。先是不准卖先进设备,后来连设计芯片的软件都限制出口,最顶尖的光刻机更是想都别想碰。他们觉得这样一来,中国芯片就只能在低端打转,永远赶不上来。 谁成想,2025 年 2 月,北京大学的彭海琳团队和邱晨光研究小组一起,拿出了个大新闻 — 全球第一个铋基二维环栅晶体管搞出来了。 这论文一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美国那边的实验室就炸了锅。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拿着论文反复看,就想找出点毛病来,结果越看越心惊。 这新晶体管厉害在哪?关键是用的材料。以前大家都用硅做芯片,做得越小越容易漏电,美国就盯着硅基产业链卡脖子。可这次咱们用的是铋,这东西地球上不少,美国的管制清单里根本没它的名字,等于给咱们留了个空子。 彭海琳团队把铋做成了原子级的薄片,再用环栅结构一包,电流控制得比以前精准三倍。这意味着同样大小的芯片,性能能提一大截。更绝的是,从头到尾没用到一样美国禁运的东西,全是自己想办法弄出来的。 消息传到华盛顿,商务部的人连夜开会。他们把这几年的管制文件翻了个底朝天,才发现真没把铋基技术算进去。有个官员在会上直拍大腿“我们一门心思防着硅基往 1 纳米突破,人家直接从旁边开了条新路!” 英特尔那些大公司更坐不住了。他们花了十年攻 3 纳米技术,还在为漏电问题头疼,中国这边用新材料一下子追了上来。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赶紧发声明,嘴上说 “这技术超出预期”,暗地里却催着政府赶紧改管制清单。可懂行的都知道,技术路线定了,专利也占了七成以上,现在想卡脖子太晚了。中芯国际已经说了,要和北大合作建试验线,把这技术变成真家伙。 邱晨光接受采访时说得实在“他们把一条路堵死了,我们就只能另找路走。搞科研不就是这样吗?没路就自己开一条。” 这话传到硅谷,不少工程师把它贴在实验室墙上当座右铭。 现在美国正忙着改管制清单,想把铋加进去。可咱的铋基芯片已经进入中试阶段,离量产不远了。中科院的研究员开玩笑“等他们把铋加上,说不定我们又找到下一个新材料了。” 其实不光是这个晶体管,这几年中国芯片在别处也没闲着。以前设计芯片的 EDA 软件全靠进口,现在华为带头搞出了国产的,14 纳米以下制程都能用。 制造设备也赶上来了,中微公司的刻蚀机,连台积电的 3 纳米生产线都在用。上海微电子的 28 纳米光刻机已经能量产,正在攻关更厉害的 EUV 光刻机。 长江存储更猛,直接建了条纯国产设备的生产线,以后存储芯片不用看别人脸色。中芯国际把成熟工艺做精了,现在全球成熟制程的产能,咱占了很大一块。 美国本来想靠封锁把中国芯片按住,没成想反倒逼得咱们自己搞出了一套体系。现在他们才明白,技术这东西,堵是堵不住的。你封得越厉害,人家越要想法子突破。 当然了,咱还有难关要过,比如光刻机里的核心光源,还有些高端材料。但照现在这势头,不少机构预测,到 2030 年,国产芯片设备自给率能超过一半。到那时候,美国再想卡脖子,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说到底,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怕被卡脖子。你给的压力越大,反而越能激发出新的潜力。美国现在大概也琢磨过来了,这芯片领域的较量,光靠堵是行不通的。 信息来源: 《换道超车!低功耗二维环栅晶体管问世,为中国芯再添“新质”动力——专访化学学院彭海琳研究团队》——北京大学新闻网
这下好了,美国人开始怀疑人生:“我们天天封锁、天天断供,结果你居然搞出个我们没封
古今知夏
2025-08-05 08:13:44
0
阅读: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