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德国火车上,辜鸿铭手拿报纸,倒着在看。两名德国小伙在一旁用德文嘲讽:“

底层史观吖 2025-08-04 09:46:55

1871年德国火车上,辜鸿铭手拿报纸,倒着在看。两名德国小伙在一旁用德文嘲讽:“字都不认识,还装文化人!”没想到,辜鸿铭突然抬起头,用一口纯正的德语说道:“你们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实在无趣!

说完辜鸿铭还流利地背诵起歌德的《浮士德》,震惊得两个德国人面红耳赤,火车到站便慌忙下车了。

这位让傲慢的德国青年无地自容的辜鸿铭,当时才年仅十四岁,但是却早已精通多国语言,所以面对他人的嘲讽,他直接用实力反击。

辜鸿铭,1857年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父亲是福建移民,母亲则是西洋人。作为中西混血儿,他从小在多元语言环境中展现出惊人天赋。

十岁那年,他随英国义父布朗远赴欧洲,开启求学之旅。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少年辜鸿铭已掌握英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多门语言。

在爱丁堡大学、莱比锡大学等名校深造期间更连续拿下十三个博士学位,成为贯通文、理、哲、神学的罕见通才。

在欧洲的十四年间,这位拖着辫子的中国学子时常遭遇歧视,街头常有好事者追着他喊“中国佬,猪尾巴”,但辜鸿铭从未退缩,总以智慧反击,所以火车上这类的事情他总能轻松应对。

1880年,二十八岁的辜鸿铭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尚浅,因巧遇学者马建忠,在三日长谈中,马建忠纵论四书五经,令辜鸿铭如闻惊雷,毅然辞去南洋职务,回国钻研典籍。

这位西学大师一头扎进《论语》《中庸》,在张之洞幕府任职的二十年里,从中国文化门外汉蜕变为儒家思想最坚定的捍卫者。

北大讲台上,辜鸿铭的长辫与长衫成为了他的代表。面对哄笑的学生,他直言他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学生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辜鸿铭不是守旧,而是对民族文化根基的坚守。他创造性将英国文学课程中国化,称密尔顿长诗为“洋《离骚》”,把杜甫比作“中国华兹华斯”。

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嘲讽孔子学说已过时,辜鸿铭从容回应说,孔子之道如数学法则,千年前三三得九,今日仍是九,岂能妄改为八?回击了伊藤博文的嘲讽。

辜鸿铭晚年仍以中华末代代表自居,他最懂西方却坚守儒道,精通外语却鄙夷崇洋,身居变革洪流却为传统发声,为自己的文化自信。

在今天都还有“外国的月亮更圆”的这种言论时,当时辜鸿铭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尤为可贵。

0 阅读:6758

评论列表

用户72xxx41

用户72xxx41

25
2025-08-04 23:54

生不逢时

用户94xxx31

用户94xxx31

22
2025-08-05 11:29

艹,叔20多年前看到说辜鸿铭是英国公交车上倒拿报纸并大声度,现在又跑到德国火车倒拿德文报纸,,再下次是不是在法国轮船上,再再下次会不会在俄国雪橇上?特么什么玩意?!

阿朴

阿朴

15
2025-08-04 23:37

[赞][赞][赞]

大漠狂客

大漠狂客

12
2025-08-05 11:41

学贯中西之人才越发知道中西文明的高下之分![吃瓜]

用户10xxx07

用户10xxx07

9
2025-08-05 12:35

1871年14岁,1880年就长到了28岁了?小编的算术水平令人佩服!

孤雁侠仙

孤雁侠仙

7
2025-08-05 13:25

这才是教育界的奇才。

狗剩哥 回复 08-05 22:38
支持一夫多妻,说是一个茶壶要多配几个茶杯!人应该辩证的看。

用户10xxx16

用户10xxx16

2
2025-08-05 11:35

我到现在只会一门汉语,英语估计英国人都听不懂

水嘟嘟

水嘟嘟

1
2025-08-05 20:05

瞎编,有文章说是在伦敦。

船gck

船gck

2025-08-05 07:42

辜氏家族的名人[点赞]

猜你喜欢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